正文

怎麽這個地方的人這麽奇怪呢,人非人,而是紅利人,年輕時當了時代的紅利,老了仍然要被當做紅利。這個紅利被誰享受了?

(2023-02-25 08:07:50)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1ARxipiiSOyTXAY11PWW0A

工人日報,我想為您發聲

 人間聖手 裝筆聖手 2023-02-24 13:13 Posted on 重慶

疲憊了一天,我終於下班,躺在床上麻木地打開手機,刷到了一條消息:

【工人日報:#四天工作製究竟香不香#?現在下定論為時尚早】

一瞬間,我有些驚愕,怎麽現在開始討論四天工作製了呀?目前我國的情況不是996/007嗎?連勞動法規定上班時間“每日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不超過四十四小時”都沒落實,怎敢妄議四天工作製。

細細一看,原來是英國媒體報道的“四天工作製”試驗,不久前在英國取得了成功,部分企業已經落實了此項製度。

《工人日報》(以下簡稱工日)如此定論:

然而,社會整體勞動時間政策的製定,並不能僅僅依據若幹次小規模試驗的結果。對不同國情的國家以及不同性質的企業來說,四天工作製究竟“香不香”,短時間內恐怕還難有定論。

說實話,看完我內心一瞬間產生了嫉妒、怨恨等不良情緒以及一點小小的資本主義震撼,憑什麽外國資本主義國家能搞四天工作製?他們的人就是人,要講休息講待遇講福利?

工日談到:盡管在多國試驗中收獲了一片叫好聲,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肯定地說,四天工作製一定“沒問題”。

我覺得這裏沒寫好,轉折太生硬,扭曲太突出,難以讓人服眾啊。這不廢話嗎?

你好像有點急啊,八字還沒一撇,你就提前布局準備說辭抵製了。

而且別人都試驗出來了,怎麽遙遙領先我們這麽長一段距離啊,不是喜歡摸著石頭過河嗎,這個工作製怎麽不去摸一摸?不去試一試?

仔細領會工日審慎且理性的文字後,我不由得幡然醒悟,企業性質不同,社會不同,國情不同,如此多的差異,怎麽能一概而論呢?

我們就不應該這麽問!

不能這麽攀比!

千萬要警惕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這方麵,我們工人日報走在了最前列,搖旗呐喊,忠肝義膽。)

在奮鬥的時代,個人作為螺絲釘,為什麽要要求四天工作製?此舉易滋生懶惰,我們應該努力工作不休不止,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地球不重啟,我們不休息。

 

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不要再討論了,996已經深入人心,是民意的最佳選擇,法定節假日假,也應該用周六日補回來,盡可能不耽誤工作,因此,不婚不育、艱苦奮鬥,為單位奮鬥、為國爭光,才是我們的使命。

我們應該討論:六天工作製究竟少不少?我們應該怎麽樣更好地奮鬥?

反動的資本主義國家,搞這種工作時間製,老板每周隻能掙四天的錢,工人也隻能領四天的工資,是沒有好下場的!

還是我們國家強大,人人有班加,老板有錢掙,皆大歡喜,所有人臉上都洋溢著歡快輕鬆的表情,有一股豐收的喜悅,讓人熱淚盈眶,感動常在。

看完工日的這篇《少上一天班,究竟香不香》,我內心經曆了反複的鬥爭,然後瀏覽了一下網友的評價。

 

有疑惑不解的:

 

也有謾罵不屑的:

當然還有祝福的正麵評論:

 

對工人日報評價如此惡毒,由IP地址可看,竟然全國各地都有,不得不讓人懷疑和警醒,境外勢力偽裝國內IP,煽動網友情緒,傳播不好的言論,實在是太可惡了。

一番琢磨之後,我突然對工人日報起了興趣,查了一下,《工人日報》是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綜合性報紙,一時間有些疑惑,工會?是國外經常鬧事罷工的那種工會嗎?

經常看國外新聞的都應該知道,國外工會很多,而且很不懂事,動不動就組織工人搞遊行,鬧罷工,讓領導臉色很難看,工作無法開展,下不來台。

“服務三工(工廠、工會、工人)”是《工人日報》的辦報宗旨。我看這宗旨堅守得很好,牢記初心,心係人民群眾,隨手翻開一篇報道就是關於工人的。

這不,前幾天(2.20號)才有一篇報道上熱搜,【促進低齡老年就業#,實現“銀發紅利”】,在這篇文章中,首先創造了兩個新概念,低齡老年和銀發紅利。

文章提及“低齡老年”,基本可以總結為“處於男幹部及職工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退休年齡的老年人”。

我時常感歎自己知識水平不夠,所以需要多讀書多看報,學習新概念。這篇雄文又讓我驚疑不定,懷疑自我了。

老年人還有低齡的嗎?

那我作為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和老人相對,我是不是成了高齡年輕人了?

中國有句老話,白發人送黑發人,以前我一直不懂。現在從現實中恍惚有些醒悟。我們高齡的年輕人死在低齡的老年人前麵,這才是真理嘛。

謝謝工人日報,教我這深奧的辯證法,讓我真正理解現實。

其從是紅利問題。

怎麽這個地方的人這麽奇怪呢,人非人,而是紅利人,年輕時當了時代的紅利,老了仍然要被當做紅利。

誰這麽缺紅利啊?

這個紅利被誰享受了?

你這個紅利帶血嗎?

你說的這個紅利怎麽那麽像人血饅頭、礦產資源、人力電池呢?

碰巧的是,這篇報道上熱搜之後,2月21日,又有一篇報道「原標題:60歲分揀工淩晨猝死在崗,中通回應!能認定為工傷嗎?人社局:60周歲不屬於勞動者範疇......」

 

正在勞動的六十歲勞動者“不屬於勞動者範疇”,

已經退休的老人屬於“低齡老人”,

我想,你們不要太荒謬。

讓我這三十歲大齡青年,

想分行作詩,

玩一場現實行為藝術。
……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麽樣的社會裏麵,仿佛“總覺得縛了一條鐵索,有一個工頭在背後用鞭子打我,無論我怎樣起勁的做,也是打”。

 

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自我不斷地被剝削、異化和規訓,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枷鎖,被鞭打,被驅使。

 

我們好像封建社會下的農民,更像是奴隸社會裏的奴隸,或者說一種現代奴隸製,賽博黑奴。

 

老是強調幾天工作製,不如強調一下懶惰權。

 

馬克思的女婿保爾·拉法格寫過一本《懶惰權》,書中,拉法格猛烈批判了資產階級“舊世界”的“勞動道德”,他倡議無產階級“要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就必須堅決摒棄基督教的、經濟的和自由思想的道德偏見,就應該宣布他們有懶惰權,他們應該每天隻工作3小時,而在其餘時間裏盡情地娛樂或者閑蕩”。

 

懶惰不再作為一份惡行、一項罪孽,而是一種自由的權利。他拆穿了狂熱勞動的騙局,勞動不會使全社會變得富有,股東和商人賺到財富,反而會讓生產這些財富的人一貧如洗。

 

同時,他認為無產階級被一種異化的對工作的病態熱情所綁架,不停地要求老板“給”自己工作。然而,勞動狂熱的代價是肉體折磨和精神困頓,這會剝奪無產者的人性:“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工作是所有智力衰退和技能惡化的肇因。”

 

《聖經》上記載著,在收工之後,“上帝看到他所做的一切,他覺得非常好。”

 

我想,我們也應該適當收工了,別再當資本的奴隸。

 

同時,工人日報也應該收手了,少發一點讓工人眼紅的言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