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綠色GDP終於隕命

(2023-01-01 23:54:56) 下一個

綠色GDP終於隕命

                                        2006年5月10日

何必

中國政府在力圖抑製經濟增長以保護環境之際,放棄了對國內生產總值進行“綠色核算”的計劃……(略。)

如此,曾經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綠色GDP終於塵埃落定,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的結局?

2月8日出版的《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而3月3日快訊就直截了當指出,(何必注,略。)

事實上,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對於自然生態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的無以複加的瘋狂掠奪,早就成為坊間關注的焦點,並且得到了包括環保部門在內的政府機構的重視。國際上如今有“全球性公共產品”之說,其中包括安全、環境、健康、知識、治理等五大要素,也就是說,這些領域已經不能單純以國家主權為借口形成閉關自守。而中國諸如二氧化硫全世界排放量第一等汙染物對國際環境破壞愈演愈烈的狀況,更是凸顯了中國式增長的致命缺陷(當然還包括貧富差距和社會失序)。於是,才了有亡羊補牢的綠色GDP的政績考量說辭。

雲南省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廣中心主任於曉剛認為,中國綠色GDP於國際上綠色發展概念有差距,是產值減去環境成本和人類健康成本。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指人類直接和間接從生態係統得到的利益。綠色生產也必須綠色消費、綠色購買。中國傳統GDP統計方法廣受質疑,尤其餐飲、奢侈消費也計算在內。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成為各新聞媒體追逐的熱點人物,而他在多個場合有關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垃圾場的言論,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地指認了中國環境現狀並以媒體人的話語風格形成了麵對全社會的發聾振聵。應該說,在世界共識於環境是全球公共產品的時代裏,中國卻依然冥頑不靈於所謂環保方麵的內政幹涉論,借以掩蓋內部各種環保劣跡、腐敗與醜聞。而各地瞄準最高當局所出台的行政禁令,並沒有給環境帶來什麽實質性的改善,反而卻由於地方保護色彩的加重而對環境造成了變本加厲的破壞。

聯合國亞太經社會4月28日發表了《亞太地區環境狀況2005報告》。這份新報告指出,(何必注,略。)

應該說,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正在成為全世界日益詬病的垃圾場和汙染源。

但是即使這樣,在中國特色的製度安排裏,綠色GDP還是明顯地超越了技術性層麵,而成為政府不同部門之間權力與獲益方麵的較量,成為爭權奪利的道具以及犧牲品。在綠色GDP的立場上,政府幾乎所有部門都麵臨著站隊定勢表明立場的選擇。具體就可以表現在統計部門與中科院的態度,與環保部門的立場形成了尖銳的對立,而其背後則是對於政績評價體係規則製定以及行為管製等方麵權力的爭奪。

據介紹,全國環保部門一年辦理環保審批手續的建設項目大概有幾十萬個,其中,縣級辦理的項目可占到60%?至70%;從項目投資額看,縣級環保部門審批項目投資額占建設項目總投資的50%。但是,縣級環保主管部門在建設項目管理中,卻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執法不嚴現象。主要表現為,許多違規建設項目,該處罰的有時隻是要求其補辦手續,該從重處罰的隻是輕微處罰了事。

而當權力屬地化、公共利益部門化成為政治生態的頑症時,不止是環保,包括公檢法、審計、紀檢等等黨政司法體係都麵臨著那個教育部原副部長張寶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中南海製定的東西有時都出不了中南海”的困局,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國務院各部委局辦之間的勢力叫板,成為了當今更為鮮亮的中國特色。

到現在,綠色GDP未出繈褓就已經作古,出師未捷身先死,成為中國政治權力場域中的一個新符號,標誌著公權力當中利益分野的態勢將更加迅猛而激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