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鞋在歐盟受阻

(2023-01-01 23:44:37) 下一個

中國鞋在歐盟受阻

                                          2006年5月6日

何必

歐盟四月上旬開始對中國皮鞋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此舉實時對中國鞋企帶來了不小的衝擊……(略。)

從這則消息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三點:其一,中國企業因為歐盟實施的鞋反傾銷已經出現了大規模萎靡;其二,中國鞋企業不得不轉道其他市場試圖擴大銷路;其三,中國企業已經迎合了將產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周邊國家的態勢。

這次歐盟針對中國鞋征收的反傾銷稅,將人們稱之為蜜月中的中歐關係當頭棒喝,讓在政經混和政法交織環境中混吃等死的傻乎乎的中國人再一次明白了,在西方世界裏,政治與經濟完全是兩碼事,歐盟各國政府即使是首腦對華都像施羅德那樣“匪夷所思的好”,也根本阻止不了反傾銷程序的啟動以及實施。

這次的鞋類貿易製裁,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004年9月16日發生在西班牙埃爾切市的中國鞋商倉庫被非法遊行人群焚燒事件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當地媒體在頭版報道中稱此事屬於種族歧視。受害鞋商陳九鬆的財產幾乎被焚燒一空。當地警方在焚燒事件發生後通報說,這些非法遊行者將在本周四再次舉行示威活動,通報提醒大家保護自己的權益。除了西班牙當地的外文媒體,當地的全部5家華文媒體都聚首埃爾切市報道此事。《華新報》記者邵冕介紹說,“此前的抗議還隻是稱亞洲鞋子對當地鞋業存在不正當競爭,後來非法遊行者高呼‘華人滾出去’,此事可以說是一種排華浪潮,不僅在西班牙,甚至在整個歐洲都沒有這麽嚴重的事件。”

如果說,當時針對中國鞋以及經營鞋產品商人的還僅僅局限於西班牙,那麽到了現在,這種勢頭已經成為整個歐盟的行動了,並且,從民間自發的群體性行為演變為歐盟官方通過法定渠道采取的正式貿易政策措施了。

2月28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以“中國‘鞋’:(何必注,略。)

但是,不管是商務部發言人的招牌式的習慣性不滿,還是國內鞋類企業急赤白臉的積極應訴,並沒有給這次反傾銷措施的實行帶來什麽變化。

有數據顯示,這次歐盟針對中國鞋業采取的反傾銷措施,已經導致了國內上千萬鞋企業工人失業、數以萬計的鞋類企業停產或者關張。

於是,一向亡羊補牢的中國媒體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自摸,找到西方人自己對反傾銷的批評聊以自慰。比如,國內廣泛看到的是,德國《經濟周刊》2月份發表文章,指出反傾銷已成貿易保護的方便借口。(何必注,略。)

說是這麽說,也看見中國企業有什麽本事尋求國家政策乃至司法救濟。與此同時更為令人恐慌的是,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已經不僅僅是歐美那些發達國家的事。在中國人自以為是的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恨不得賣國求榮才擠進了世貿組織,可卻發現國際貿易形勢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反而由於歐美國家的示範效應,對中國的反傾銷愈演愈烈。

(何必注,略。)

最後這種結論讓人看了忍俊不禁,實在是有些酸葡萄心理和阿Q心態。麵對逐漸蔓延到全世界的對華貿易壁壘,我們需要的就是“學會如何在煩惱中成長”,或者,當中國產品成為國際上的過街老鼠之際,老鼠要考慮怎麽才能既在大街上招搖過市,還要不被人人喊打,這需要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智慧、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以及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的偉大情懷。

其實,反躬自省,我們更可以將國際上對中國的反傾銷看作是全世界對於中國社會的失序狀態的一種集體回應。國內市場上,惡性競爭、法紀消弭、惟利是圖、人人自危,而這種商業文化與競爭手段也隨著國內市場空間的日益狹窄以及消費能力的趨弱迫不得已轉向國際市場而和盤托出。捫心自問的是,按照國際上反傾銷的定義,我們誰敢說中國企業在國內或者國際市場上不存在傾銷行為?在中國市場整體缺乏規製的情況下,為了生存以及牟利,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態勢都不足為奇,出現傾銷行為還不是理所當然大勢所趨的事?

我更願意將這種全世界對中國采取的反傾銷,當作是給中國人提出的尖銳而緊迫的問題。憑借中國人死不認錯和凡事總是先本能地推卸責任的習慣,自然要麵臨全球化中不止是經濟上的交往,更是文化上的衝突。遇到反傾銷,我們能不能先別怨聲載道,而從自身找找毛病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