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當局就是要消滅所有小企業

(2023-01-11 01:33:45) 下一個

當局就是要消滅所有小企業

                                2006年12月28日

何必

我國現有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和工具等製品生產企業3700多家,其中普查中10人以下的包裝生產小作坊多達1100家。……而2007年8月後,無證企業的產品將不能進入市場。(略。)

記者在建議觀點裏寫道:(略。)

看看,我們的衙門為了我們的安全幹了多麽艱難的事,千辛萬苦東奔西跑,終於給我們搞定了安全。我們真應該向衙門三叩九拜感恩戴德不是?

本來嘛,食品包裝上有著那麽多問題,極大地威脅著我們的健康,造成著日益嚴重的公共安全危害,當然再怎麽做都不過分了。

但事情好像也不是那麽簡單。

先來看,這食品包裝方麵存在問題,並不是最近才有的。2005年11月4日該節目就報道,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年來,國家質檢總局在全國範圍內針對一次性餐具明查暗訪,發現近50%的產品不合格。其中包裝速食食品的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和托盤等添加了大量廢塑料和填充物,遇熱後油脂會釋放出致癌化學物質。中國包裝資源綜合利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董金獅:“劣質餐盒的四個主要特征:第一個就獅手摸軟綿綿,這盒就很軟,強度就跟一張紙一樣,第二就手輕輕一撕就破裂,第三就手一聞刺鼻嗆眼,第四裝了熱東西很容易變形滲漏。”專家表示,目前劣質餐盒能夠占到市場份額的一半,問題主要集中在塑料包裝製品上。究竟造成多大的危害專家都無法估量。

當時,針對這次50%餐盒不合格的說法,媒體報道,國家質檢總局有關工作人員稱,此消息並非國家質檢總局官方發布。曾全程參與這項調查的董金獅證實此事屬實,早在兩年前,他就曾對一家商場內出售的5種一次性方便麵塑料餐具進行過檢測,結果顯示,4種一次性方便麵塑料餐具不合格,其中包括一些著名方便麵品牌。他還透露,央視已錄製了一期透露此黑幕的節目,不久播出。他表示,有害餐具肆無忌憚泛濫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事,缺少監管標準,存在監管空白。國家隻頒布了《聚乙烯成形品衛生標準》,但對於一次性塑料餐具沒有明確規定,這常讓有關部門手足無措,不知該按什麽標準去檢測,再加上不法商販為降低成本不顧良知地推波助瀾,便形成了今天這樣一種混亂的局麵。

隨著央視節目的播出,官方采取了一次針對劣質塑料餐盒的清剿行動,誓言要將假冒偽劣永遠清除出市場。可到現在呢?那些餐盒不還繼續在我們的麵前搖頭晃腦招搖過市?質檢衙門又幹了點子什麽呢?我們大概不會因為遍地都是偽劣餐盒而起訴質檢衙門吧。

狗熊掰棒子,前麵的事還沒弄好,為了政績,為了讓社會知道委府沒白拿納稅人的錢吃喝嫖賭,這不又弄出來了個什麽包裝的準入製度?

通看這準入製度,又是什麽已經被社會上認作是狗屁的什麽QS標誌。2005年7月2日該節目報道,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從7月1日起,市場上銷售的冷飲、。飲料、膨化食品、方便麵、散裝速凍米麵食品、餅幹、罐頭、肉製品、乳製品、調味品10類產品的外包裝上,都必須加貼QS標誌。記者在部分超市、便利店走訪時發現,散裝食品都沒有QS標誌。國家質檢總局相關人士透露,對於散裝食品,由於沒有包裝和品牌,所以無法印製QS標誌,而進口產品因為檢驗權在進出口檢驗檢疫總局,也不屬於QS認證的範圍。但有業內人士認為,不能因此就放鬆對這些商品的安全檢查。相關部門對散裝食品的生產企業和流通環節也應該有嚴格的質量要求和相關標準。

但問題也就接踵而至。比如,該節目揭示,在超市熟食櫃台很多QS標誌是後貼上去的。據質檢部門介紹,隻要是通過了食品安全認證的,後貼標誌也是允許的。可很多產品是同一品牌,有些貼了有些沒貼,甚至有同樣商品也有新舊兩種包裝,不少廠家這些天采取了工作人員緊急加貼QS標誌的做法。所有這些,都很容易造成監管的漏洞;而且,包裝不統一,以及對於沒有QS標誌產品上市銷售的懲罰措施也沒有跟上,都有可能成為日後的隱患。

更可怕的是,由於這種後貼標誌被衙門鼓勵,導致節目記者隨便從什麽打印社裏花上50元錢就印刷了好幾百個QS標誌!

這麽著,我們當然可以預期這個非常具有創造性的食品包裝準入製度會是個什麽貨色。

不僅如此,看看質檢總局那倆司長個個都是恨人不死的架式,認為小企業必須要被排擠出去。

原來,這個所謂的準入製度就是按照企業規模來采取歧視性方法,以強淩弱,而沒有任何科學的成分。

顯然,無法斷定的是,小企業未必是食品包裝問題的罪魁禍首,大企業也未必就能夠在問題上落得個青白。那些跨國公司巨頭們還弄什麽蘇丹紅、碘超標、轉基因呢,中國的大企業能夠怎麽高風亮節當然很值得懷疑了。

其實,目前這種打擊小企業的路數我們見的並不少。7月24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不光是在金屬行業,其他也如是。8月1日快訊,(何必注,略。)

而在礦難頻發的狀況下,委府所幹的無非也是關閉小煤礦,按照產量作為生死標準,導致各地煤礦紛紛虛報產量,甚至在客觀上加劇了煤礦過度開采以達到生存線。這種方式,在結果上成為謀殺在煤礦的農民工的元凶。

對此,媒體也早有議論。4月6日快訊(何必注,略。)

更為麻煩的問題在於,如此設立準入製度消滅小企業的做法,不僅有違社會公平,更嚴重的是影響了就業,把吸納就業最活躍的小企業置於死地。

同時,原本產品質量以及安全生產應該是采取科學合理的過程控製方式來達成,可現在我們看到的結果卻是通過衙門弱智到了隻能按照企業規模來進行治理而進一步使得委府公信力蕩然無存。

如果說以前對國有企業采取抓大放小的路數,那麽現在當局則複辟和倒退,對小企業采取格殺勿論的凶險而殘暴的手法,不問青紅皂白也不管是否遵紀守法,囫圇吞棗一鍋端,還咬牙切齒地在公開場合數落著“10人以下的包裝生產小作坊”,似乎委府希望看到的全都是龐然大物,即使是新型企業也要一步登天,不允許有成長的過程,從娘肚子裏一蹦出來就得滿腹經綸老成持重。

我們多麽幸運,能夠趕上這麽一群父母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