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高考移民背負著的不公平

(2022-12-09 23:14:01) 下一個

高考移民背負著的不公平

                                   2004年6月28日

何必

今年山東省高考缺考人數為10248人,比去年增加685人……(略。)

其實,所謂“高考移民”現象,是自從1977年恢複高考製度以來一直就存在著的。筆者作為參加了恢複高考後第一屆考試者,還是高中生的我在課堂裏就有從外地來北京複習的學生,隻不過,那時隻能是異地學習,還不能在異地參加考試。那時,中學讀完了幾乎全部的出路就是到北京郊區插隊務農,混幾年後回到城裏找個什麽工廠當個工人就是一輩子最好的結局。而改革開放帶來的高考成為包括我在內的不少人逃避上山下鄉的唯一選擇。為此,參加高考成為不少人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場籌碼異乎尋常之大的賭博,而在其中,地區間教學水平、師資力量、學習環境與氛圍的差異造成了學生為了謀求一個好點的出路,跑到比較有名的中學,而那時還沒有什麽重點與非重大高中之分,文革把所有中學水平拉得差不多,隻是像師大附中等還殘留著一些老教師成了香餑餑,被我們這樣對高考完全處於懵懂狀態的傻乎乎們趨之若騖頂禮膜拜。

往後,高考越來越成為決定人一生首當其衝的重要戰役,如果不能考取大學就意味著永世不得翻身,一輩子就得甘居人下抬不起頭。於是,就出現了千軍萬馬擠高考這座獨木橋的壯觀景象,獨生子女的寶貴使得家長為了孩子能夠上大學不惜傾家蕩產,為了孩子能夠考取而東奔西走,甚至為了那一紙錄取通知書背井離鄉闔家遷徙,並由此形成了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獨特移民現象。的確很中國。

據說,如今這高考移民有兩種方向,一是往北京、上海等錄取人數多分數底的地區,而考慮到大城市排外歧視、以及生活費用太高,往往不會成為高考移民們的首選;二是老少邊窮的西部地區,那裏有著政策的傾斜,高考人數不像東部地區這麽密密麻麻,錄取分數往往也很低,而那裏低廉的生活開支與水平較差的教學質量,使得很多東中部考生到那裏如魚得水獨占鼇頭,自然就對外地考生非常具有誘惑力。

1998年,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先生提出高考擴招,對於當時低迷的經濟裏依靠教育啟動消費實在是不少人求之不得的創舉,也自然而然正中其下懷。從那時起,高考錄取比例節節攀升,逐漸超過了50%,這讓筆者在4%錄取比例年代裏脫穎而出者們唏噓不已。

不過,從山東今年高考錄取比例不及去年、以及北京前一段時間有人聲稱要高校停止擴招的現象中,還是可以體會到形勢並不是那麽樂觀。

想來,我國實行9年製義務教育,隻是針對小學與初中階段;雖然這種9年義務教育製度已經實施了幾十年,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卻沒見把義務教育期限予以延長的跡象,反而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開銷越來越大。而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義務教育的範圍,自然就要靠競爭來決定尚且稀缺的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究竟能夠花落誰家。相比起國際上很多國家將大學教育也納入義務教育體係來,我們倒是很堅定不移地固守高等教育有償化的立場。

不僅如此,在高考錄取標準上更是全國五花八門亂七八糟,開篇報道中一個省內就能夠出現18種不同的錄取標準,這也實在是太讓人歎為觀止了;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校雲集,錄取人數多,分數線比起東部很多地方都要低。

對此,人們的質疑不絕於耳,教育部有關人士也在媒體上就此進行過解釋,中心意思是說這也是無奈之舉,並且在可見的未來不會取消這種錄取分數線差別化的做法,隻能盡量公平。

但是,在錄取分數線方麵就開始存在差異,這種起點上就已經存在的不公平,無論如何也不會形成過程與結果上的公平。教育部有關“無奈”的說辭,在千軍萬馬為了贏得接受高等教育機會而大規模遷徙到人生地不熟的異地他鄉、考生及其家長為了謀取求學機會而投機取巧到機會相對充裕的地方參考並形成對所在地考生機會的剝奪所導致的不公平、這種投機取巧對社會風氣的負麵影響、大規模遷徙所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等背景裏,就顯得很蒼白無力;而在分數線長年累月不統一的情況下,更顯示出行政不作為的痕跡。

高考錄取分數線沒有統一標準,侵害了所有(包括借此謀利和因此失利的)學生公平參與競爭的權利,造成了社會資源無謂流失、國民財產與精力的無端消耗、社會心理偏執於嫌貧愛富,也在客觀上加劇了地區之間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的勢頭;而說到底,分數線不統一實質上就是等級森嚴觀念在該領域的表現與延續,是對憲法規定的公民受教育權的異樣解析與等級化對待,有違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則,對於社會公平氛圍的營造與維係有百害而無一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