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醫院高價專家號是對是錯?

(2022-12-07 14:19:16) 下一個

醫院高價專家號是對是錯?

                                 2004年4月22日

何必

現在很多醫院都出現了幾十甚至上百元的高價專家號,……(略。)

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說,這種在普通門診設立專家號的行為屬於違規,並不能給病人帶來任何特別服務,隻是提高了收費水平;但對於這種變相提價的做法,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醫院方麵無視衛生管理部門規定的行為盡管很憤怒,但也隻是希望媒體呼籲其改變,或者患者不要什麽小病都去看專家門診找著沒有任何必要的破費。

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外地,專家門診推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絕大多數情況下,看專家門診都沒有享受到什麽“特需”服務,隻是在普通病區人擠人地排隊等候著叫號、然後進入診室被什麽帶著“主任醫師”名頭的主兒三下五除二不一回兒就幹掉了,然後出來繼續排隊劃價取藥什麽的,沒啥“特需”。這種經曆,幾乎所有去過醫院的人都遭遇過。

問題是,如此長期而大規模違規,就產生了像那個英國法官所說的那句很經典而耐人尋味的話——“當我們的理論與世界不符時,一定是世界錯了”那樣的現實衝突,讓人費解於到底是現實情況出現了問題,還是這規矩本身有問題。假如一個規矩出台後迅速被方方麵麵破除掉,是否說媒這規矩本身就是違背現實的。像民航總局方麵出於對那些大型航空公司利益保護的考慮,三番五次出台有關機票價格限製令,卻隻是被各航空公司巧立名目、以打折、常旅客等名目繁多的招數繞開而實行自主降價;北京市發改委有關停車費標準一公布就引起社會嘩然:人們紛紛置疑行政部門太多的婆婆姿態熱衷於幹預市場;中國足協擺出行政部門的架子弄出什麽運動員收入最高限價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昏招……這些由行政部門一廂情願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幹預市場的措施,最後都被市場無情地捉弄乃至否定掉了。

醫療屬於服務業,而且這種服務當中帶有很強的智力成份。在國外那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裏,醫生和律師是收入最高的兩個群體,而這兩個領域都在我們所常說的“第三產業”當中。通常說起第三產業,人們總是聯想其那些保姆、遞送員等簡單體力勞動(筆者毫無鄙視這類勞動的意味),卻多未曾想到這類服務行當裏應該是高收入密集區(像資訊、谘詢、保險、金融等都在此列),因為其中包含著太多人類的智慧結晶。但在我國,之所以對所謂第三產業有著排名語義下末席、小妾那種自然聯想,與我們對於智力勞動蔑視的傳統相關。就拿醫生診療病人來說,北京有不少醫院現在的掛號費還有5元錢的,如此算下來,一個5元掛號費檔次的醫生一天就算拚著命看30個病人,掛號費總收入也就是150元的水平,扣除房租水電環衛保安等各種開支,能留給自己的能有多少應該不是很難計算的;即使這150元全部歸個人所有,這種不能吃喝在高危險環境下工作才換來每個月全部工作日都上班拚命隻有3400元的收入,不能不說是對這些受過專業訓練、從事著高危險行業(筆者的夫人就曾經是北京某醫院的醫師,而且常常在病房與門診之間輪轉,感歎到醫生這個職業就是隨時準備進法院的,因為誰也很難做到萬無一失,假如一不小心出現醫療事故,那就是把自己往法庭上送的結局)、完全靠腦力勞動來謀生的醫生這個職業的嘲弄與譏諷。而這種狀況的延續,才有了醫院不得不以藥養院的怪現象,出現了所謂收紅包、賄賂醫療器械采購與管理者和藥房人員此起彼伏的腐敗景象。今年中紀委所做的反腐倡廉民意調查中,醫療腐敗已經高居前五位之列,足以說明現行醫療體製存在問題的嚴重性。

另一方麵,那些沒有按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求提供“特需”門診卻還是收高價專家號費用的醫院,也還是門庭若市熙熙攘攘,就診病人也還是要有早晨6點就到達醫院排隊掛號的場麵,按照報道中那位醫生的說法“100元還低呢,你看現在還那麽多人,應該1000元”!的確,他說得一點都不錯,有需求就有供給,別說什麽舒適環境裏的“特需”門診,就算是沙丁魚般的排擠,還有患者掛不上號,由市場來決定醫生的診療價格當屬自然而然的事。正是由於行政部門的多事,才使得醫療市場的價格機製走偏,失去了信號的正常屬性與功能,無法準確傳遞市場信息,也無從由市場和消費者給不同水平的醫生定價,導致了該領域的長期混亂。

類似醫生收紅包、醫療器械和藥品采購與管理者收受回扣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公害,民眾戲稱目前社會上有兩種人最可恨,一是劫道一是賣藥,但如何從根本上鏟除這類腐敗,卻不是單純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那麽形式化方式就能解決的。製度是造成腐敗的根本成因,製度安排方麵的脫胎換骨才能根除腐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