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媒體還是應該容許不同聲音出現

(2022-12-06 00:02:36) 下一個

媒體還是應該容許不同聲音出現

                             2004年2月20日

何必

在全國範圍內暫停城市寬馬路、大廣場的建設,開始清理城市各類廣場、道路建設項目……(略。)

看了這則消息,心中禁不住竊喜,前不久發生的爭執也許算是有個暫時的定論了。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2003年31日上海《解放日報》報道了一則消息,12月30日,上海市政府發言人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新確定的2004年市政府10件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其中,第八項的內容是“新建公共綠地1000公頃,在中心城區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綠地12塊”。

隨即,我就此以“上海新建城區大麵積綠地何益之有?”為題寫了篇評論,認為在城市有限的空間裏,究竟如何利用這些寸土寸金的土地資源,體現了城市管理者的政策、管理、施政水平。對於城市來說,公共區域的開發建設並不是孤立的,也是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一部分;城市中任何一片土地的開發與使用,都會形成土地價格的變動,影響該地段乃至周邊地區的土地成本,進而對於整個城市的土地價格產生作用,並經過這種作用改變城市的競爭力。用1000公頃建公共綠地,在中心城區建12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綠地,這些公共綠地除了讓市民與到上海的人賞心悅目外,並不能產生其他的經濟價值,反而使得本已很昂貴的城市土地變得更加昂貴。應該將這些大麵積的公共綠地拆散,在街邊房側見縫插針搞綠化,取得城市發展與美化上的兩全。而且,從上海市這次提出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中的第一件,就是要解決全國都在千方百計解決的當地民眾的就業問題,如此說來,與其讓土地綠化僅僅具有觀賞功能,不如切實為民眾考慮,通過增加服務設施來提供新的就業崗位。

這篇稿子給了周圍的人看,權勢者卻對此不以為然,反而認為上海方麵這種舉措應該是值得提倡的:上海恰恰應該杜絕類似香港那種見縫插針摩天大廈摩肩接踵整個城市弄得像個鴿子籠,就是應該保留大麵積公共綠地,這是體現了上海有關方麵為民著想辦實事的寬廣胸懷,能在大城市寸土寸金的區域舍棄商業運作而還民眾以綠色,這應當是很了不起的眼光;而我在歲末當天把這個稿子給了北京一家新起步3、4個月卻財大氣粗來勢洶洶大有後來居上氣勢的報紙後,負責評論版編輯隨即給我發來電子郵件,認為這篇稿子寫得不錯,準備刊載;但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又一封郵件告訴我說該稿子被報社老總斃掉了!大概,該報社頭也是與前麵那權勢者有著同樣的思路。

這次幾部委聯合下發清理控製城市建設中不切實際寬馬路大廣場建設的通知,大概也是從專業論證後做出的決策,也應該是考慮到了城市居民修身養性享受公共福利設施服務等方麵的諸多因素。而這種通知大概也是針對我在那篇評論裏涉及到的目前全國流行“扮靚城市”搞形象工程的做法並造成大量城市土地資源被浪費的情況而出台的。我並不是在說自己終於被證明是對的,隻是想說媒體不應該憑借自己的好惡乃至一己之見而取舍公眾意見。當然,可想而知的是,在目前媒體環境下,相關媒體人員是不會對此有任何反思的。

輿論本身應該具有更寬容的胸懷,允許不同聲音表露,也正是在這種眾說紛紜當中形成寬鬆而理智的輿論環境。但現實情況卻是,公共媒體方麵的頭麵人物總是以的看法一攬子把握天下,試圖用自己的觀念統一所有的頭腦,對於各種說法總是用自己的準繩來劃分對錯,卻忽視了這世界上的事並不能完全按照對與錯來區分,就如同一個人在某些時候喜歡吃大米而另一個階段卻偏愛上了麵食那樣,很難說這種胃口偏好是對是錯;同理,個人的情緒通常也很難界定在對錯層麵上。說到時事,總是應該允許每個人在合法的範圍裏提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整齊劃一,否則就失去了媒體存在的意義,而且如果這種以己度人的心胸也會形成媒體區域裏的話語霸權,禁止不同觀點的出現,用媒體權勢決定輿論方向,運作媒體聖人,當民意裁判員,在一個很具有中國特色的層次上產生公共權力的不良運用。

其實,從各類媒體所發布的內容看,同質化傾向已經非常嚴重,各式各樣媒體上的新聞內容都差不多,所能競爭的也就是針對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和發布不同看法了。傳統畫地為牢的媒體自不待言,新辦媒體如果還是以傳統觀念來運作,注定也不會有太好的市場前景,隻能會走上禦用幫閑之路。從目前實際效果上看,很多言論版麵已經成為專業論壇,由於版麵編輯的專業和興趣來決定公眾話語的發布範圍,而且越來越傾向於不切實際了。

西方人說,沒有什麽比奉承更容易的事,在目前環境裏,做那些歌功頌德的內容,當然是很容易得到批準發布的領域,成本固然很低,但卻被公眾所不齒;或者問題不隻要提出還要附帶解決問題方法的要求,對於“問題的提出比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科學觀念無疑是一種現實的嘲諷,更是像如果指責中國足球幾十年還讓人愛不起來時,被人兜頭一句“你自己去踢呀”被噎得啞口無言那樣,讓發現問題者必須有專業人士也許鼓搗一輩子都無法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於是,愛滋病就成了媒體言論自然而然的禁區。

實際上,這種習俗在日常生活裏幾乎是無所不在,動輒就對他人進行價值判斷,線性地決定自己所存在世界的模樣。我很欣賞那句流行已久但至今依然被各方所蔑視的話??

我不同意你的觀念,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