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談談稱謂

(2022-12-04 12:46:29) 下一個

談談稱謂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在企業運作中,我們也許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各式各樣的企業中對各種職位上的員工的稱謂可說是千差萬別。

大體上,可分為這樣幾種類型:

家族式,一般都稱是稱兄道弟稱姐謂妹,貌似和氣;

作坊式,則相互間稱呼師傅,使人鬧不清誰是誰的弟子;

學院式,卻是大家彼此喚作“老師”,看似尊師重教實際上則未必;

西北式,最尊敬的稱呼是把你叫做“會計”,常常因此搞得人莫名其妙;

官辦式,把原職位帶到企業裏,如“×處長”、“×參謀”、“×工(程師)”等,國有企業除此而外,就是“廠長”,“主任”,這些都讓人望而生畏;

古舊式,這一般在“袖珍”型私營和民辦企業裏較多,把角色多元化的業主稱作“老板”;

遠東式,這是大多數企業稱謂模式,“×總”、“×經理”、“×主任”、“×先生”、“×小姐”,其好處是使顧客一進們就知道誰是幹什麽的,等級森嚴,不可造次,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在大陸的企業也屬此類;

歐美式,這裏無論職位高低,都直呼其名,有的也叫昵稱,不分伯仲,難以區分。

等等。五花八門,於此不一而足。

除去家族等那些不足掛齒的形式外,將職位作為稱謂的,讓人聯想到過去人們稱呼“皇上”、“將軍”、“知縣”、“大臣”,這之中,很少看到人及其性質本身,而更多看到的是位置和作用,把活生生的人淹沒在死板的形式裏麵,很難設想脫下皇袍的皇上也會有排泄的需要與功能。更不要說象“太監”、“劊子手”、“店家”等等所帶給人的非人道或狡詐事物的想象。另一方麵,這種稱謂的背景是將貢獻、權利、機會、名譽等要素也等級化了,形成了天然的機會不均等,這樣是不利於公平競爭的形成和企業的發展,更談不上向國際市場進軍了。

以我個人的觀點,是較為傾向於歐美式企業裏的稱呼,因為這體現了在企業中所有的人地位及權利的平等。而其基礎,是對人的尊重和保護。惠普公司的對新員工的培訓中,強調如果辦公室發生火災等,員工什麽都不要管,盡快離開現場保證生命安全。另外一家總部設在美國的跨國公司在其員工手冊中寫道:“尊重人是公司的哲學,也是開展業務的基石。這一基本點包括我們對我們的員工、顧客、股東、合夥人和社區利益的關懷。……本公司旨在開發和使用所有員工的多種才華和能力。我們尊重我們的員工以及全世界所有與本公司有關係的人,對他們一視同仁。我們的行動和行為必須表明和證實:我們相互尊重,並尊重各自的貢獻。”

21世紀的競爭,會越來越以人才競爭為主戰場。如何發現、尊重、理解、利用人才,是我們的企業所麵臨的最嚴峻的課題。而這之中,將稱謂向以人為本的方向漸進,大概也是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內容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