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倫敦銅價攀新高

(2022-12-30 00:52:44) 下一個

倫敦銅價攀新高

                                            2006年2月5日

何必

受大量投資基金入市的影響,3日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市場——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突破每噸5000美元大關,並一度達到5050美元,刷新曆史最高紀錄……(略。)

國際銅市場價格暴漲,並刷新了曆史新高,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遠在西半球的倫敦,看上去與中國人關係並不十分緊密。殊不知,這種銅價大幅度攀升,給中國帶來的卻是災難性的後果。一方麵,銅價如此空前上漲,是由於典型的中國特色的無法無天在國際上遭受到經濟圍剿,是所謂的中國題材引發的,另一方麵,中國在這場殊死拚搏之中不得不傾舉國之力應對,而最終卻無可奈何地以毀滅性敗退作為結局。

2005年47期《中國新聞周刊》以“國儲銅殤”為題,發表了該刊記者的署名文章,記述了去年秋季遠在歐洲大英帝國首都倫敦上演的驚心動魄的那一幕幕。

中國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的一位名叫劉其兵的交易員正在遙遠的倫敦金屬交易市場(後簡稱倫銅)埋下了定時炸彈——他陸續拋出了20萬噸左右的期銅合約……當時劉的拋空已經引起國外期市的高度關注……由於倫敦期銅價格持續走高,甚至創出百年新高,他的拋空行為,已經引發了近2億美金左右的浮虧。在銅價進入大牛市後,作為一個缺銅國,又是一個銅進口大國,為何如此多像劉這樣的國內資金反而在國外做空,向外輸出銅?要知道倫銅有一個說法:隻要中國資金三個月不作空,倫敦銅價馬上就會大跌。……劉其兵消失之後,倫銅和國內出現了頗具戲劇性的場麵:一方麵,倫銅的國際基金將國儲調節中心看作自己的“假想敵”,予以圍獵,另一方麵,國內的期貨界也塑造了一個“邪惡基金”的形象,大加鞭笞。雙方開始多空博弈。……國儲調節中心希望打壓銅價的願望似乎正在落空。……國儲調節中心拍賣,隻是對國內市場形成現貨壓力。……國儲調節中心的“高調”被市場理解為“露怯”,而與此同時,這場博弈的另一方——國際基金卻不動聲色地推高銅價。……事實上,國際期銅市場上好久沒有這樣壯觀的多空對賭局麵了。……反觀整個事件的進程,國儲的表現頗令業內看不懂。劉其兵的問題暴露後,起初,國家物資儲備局不承認劉是其員工。後來其下屬的國儲調節中心又出麵澄清,劉是該機構的一名業務主管,但宣稱劉的交易是個人行為。隨後,倫銅市場又顯示,國儲調節中心已經補交了劉其兵的保證金缺口。……這一係列的前後矛盾的表態和行為讓人頗感疑惑。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國儲此次調節銅價,還被業內形容為充當“世儲”(平抑世界銅價)的角色。……這種結果正應了國內期貨界的一句名言:機構博不過政府,政府博不過市場。……在風險叢生的期貨市場上,既缺乏經驗又監管不力的資本運作者,其失敗是必然的。……這次在倫敦的失敗也已成定局。……

這是一個連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學天才都難以設計出來的驚險故事,就這麽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而媒體對於這次國儲局的各種議論鋪天蓋地,而關注事情的進展更是熱議的話題。

這是個什麽樣的角逐?其中,有智慧的較量,有財富的比拚,有權力的介入,有機密的流行,有規則的破壞,有違規的逃亡,有失敗的懲罰,有獲勝的獎賞……

險象環生如履薄冰提心吊膽目不暇接。全世界都在矚目中國與國際的刺刀見紅,真刀真槍地在國際市場上浴血奮戰,直殺得昏天黑地血肉橫飛,直落得中國方麵屢戰屢敗丟盔卸甲體無完膚落荒而逃。

在這次的國儲銅事件上,人們又一次看到了中國政府相關部門的愚蠢、怠惰、閉門造車、敷衍塞責、昏庸無能、自以為是。麵對由中國特色的腐敗機製所必然導致的權力真空及其引發的對國家具有非常巨大殺傷力的經濟討伐,國儲局方麵的姿態依然是國內官僚體係照貓畫虎的全盤複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朝三暮四胡說八道,向全世界充分展現了中國政府有關部門信口雌黃的嘴臉,更是昭示了這樣的機構所謂的公信力的底線價值幾許。

人們不禁詫異,像劉其兵那樣的國儲局一個交易員就能把整個國家帶入如此不可自拔的泥足深陷的狀態之中,人們耳熟能詳的“胡蝶效應”在中國體現得也太完美無缺了吧。這是個什麽樣的體製,隨便一個交易員就能葬送一個國家的前程,讓全體國民為此買單,把整個國家帶入與國際資本大鱷就具體期貨價格、以及與國際實力就中國命運所做的空多周旋當中,這樣的國家也太不堪一擊了吧。

事實上,就在近年,“中國因素”頻頻被人利用,其損失也越來越驚人。株冶事件,三天內虧損1億多美元;中儲棉事件,虧損約6億元;中航油事件,虧損5.5億美元;此外,還有中儲糧、國儲糖等等一連串失利事件發生。

人們也注意到,株冶事件中的徐躍東,中航油事件中的陳久霖,以及國儲銅事件中的劉其兵,個個都是無所顧忌膽大妄為,像紅了眼的賭徒一般拿著國民財富(在此被別有用心地抽象化為國家財產)揮金如土,直至屢屢被國際基金打得片甲不留。

而事後,從來沒看到這些事件中的直接責任人受到什麽追究,更沒有看到其上司以及上司的上司對此承擔什麽責任,黑不提白不提,反正都是納稅人的錢,糟蹋了也就糟蹋了,誰也攔不住官場上繼續燈紅酒綠歌舞升平,誰也攔不住一個個人模狗樣的官員繼續高談闊論什麽為人民服務。

如此,中國還真就與時俱進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