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歧視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以後)
何必
有一次,在報紙上看到某企業招聘廣告,說是要招副總經理,學曆在碩士以上而年齡要在25歲以下且要有5年工作經曆。掰著手指頭腳指頭算了下,20歲碩士畢業,那就得13歲上大學――肯定是在招神童,可哪有那麽多的神童看得上您哪!
經常能看到,那些報刊上、招聘會上的招聘啟事裏明明白白地寫著要求應聘者××歲以下、××學曆以上、英語×級以上、××市戶口、×性別、×年工作經驗、×社會關係、×政府關係、氣質形象好等五花八門的要求……恨不得連胸圍臀圍內褲尺碼都得寫上了,要不是看著真是招聘啟事,還當是征婚或泡小蜜呢。
真去問能不能超標,多數答複作那些條件隻是寫寫而已,如果自身條件優秀,可以不在此限;有的則說這和企業的習慣有關。
既然這些條件不是硬性的,為什麽要這樣寫呢?因為可以減少閱讀簡曆的時間從而節省人力資源成本?如果我是應聘者,也許不會去詢問是否可以例外,那麽,如果真是一份很理想的工作,豈不浪費了機會?而對於企業來說,如果真是很需要的人,豈不因為一條並非那麽嚴格的白紙黑字屏蔽掉了非常寶貴的資源?這樣寫,除了偷懶外,還有何實際意義?
在人潮湧動的互聯網公司搜狐(SOHU)展位,好不容易擠到跟前,問忙碌的接待人員,為什麽要用英文展示時,他們的回答更幹脆――因為我們是外企!
這些是什麽?是歧視!是年齡歧視、性別歧視、語言(文化)歧視、學曆歧視、經驗歧視、經曆歧視、關係歧視!這牽涉到招聘-應聘雙方是否公平的問題。
長期以來,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往往把自己放在了給應聘者一碗飯吃、給對方一個生存機會的不恰當的位置,在招聘活動中給對方提出諸多很不理性、不近人意的要求,客觀上限製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象搜狐那樣,因為是外企就用英文,這好象並不是合理的解釋,象有些國際知名公司在中國的招聘啟事,也照樣是用中文。僅僅因為自己剛進入外企或剛變成外企就東施笑顰,這未免附庸風雅了些。
說到英文展示就讓人聯想到,作為發達國家的法國,曾經針對法語的規範化搞了個“振興法蘭西”的運動,規定不許用非法語做廣告。而事實上,很多法國人的英文水平並不差,完全可以看懂英文的招聘啟事呢!
而對社會關係的要求,則是非常沒麵子的招數,就因為七大姑八大姨在什麽機關媒體之類的權力部門泡著,就身價百倍,這不是又在搞裙帶關係?反過頭來,如果出了事,還要株連九族是怎麽的?
那些招聘單位,別總是鼻子裏插跟蔥就裝象,都是中國人,還是善待自己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