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複原乳之爭不過是表象

(2022-12-21 22:51:11) 下一個

複原乳之爭不過是表象

                                    2005年10月26日

何必

在複原乳新規實施的第十天的時候,首個貼有“複原乳”標識乳製品開始浮出市場……(略。)

這段時間,有關商場出售的牛奶上的標注一時間又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有消息稱,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絕大多數自稱為“鮮奶”的商品其中摻入了太多的奶粉,不少都是完全由奶粉加水直接勾兌而成的。於是,媒體紛紛指責生產廠家欺世盜名,利用消費者的無知大賺黑心錢,社會公眾更是義憤填膺,采取了拒絕購買的方式向商家表示了最直接而有效的抗議。從此,拉開了國內牛奶市場上一場有關牛奶真實成分公諸於眾的爭議。

就現在的情況看,稍占上風的是鮮奶生產企業,而“比分暫時落後”的是那些主要生產原料為奶粉的加工型企業。事實上,媒體早就對於如此一場爭論有過評論。2003年國內大報上就曾經針對複原奶事件進行過分析,認為複原奶的營養成分並沒有那些鮮奶生產企業為了排擠對手而別有用心聲稱的那樣惡劣,而在國際上,複原奶的消費也呈現上升趨勢。從實質上說,對於複原奶的討伐,更多的是鮮奶與複原奶兩派利益的紛爭。

而現在,對於複原奶的討伐也進入了更深的層麵。中國奶業協會挺身而出,號稱中國大量奶農因為複原奶的泛濫而陷入失去市場空間的窘境。奶業協會給出了一個看上去觸目驚心的數據:中國複原奶加工企業往往都是從國外低價進口劣質奶粉,每噸奶粉到岸價格不過是1600美元;而國內鮮奶收購價格達到每噸2000至2200美元;按照奶粉複原比例1:8計算,合計到每噸複原奶的價格也就是200美元的水平,比起鮮奶來要低得令人瞠目結舌。複原奶企業正是利用剝奪消費者知情權的手段,拒絕在產品包裝上如實向顧客透露其中的真實成分,並借此牟取暴利。這種行徑能不讓人咬牙切齒?

至少,從法律上說,要求複原奶企業在產品上標注品質成分,正絕不為過。

雖然,具體該如何標注比例等要求還沒有出台,就讓企業實施,這種滑稽事恐怕也隻有當今這些愚蠢的政策頒行者才幹得出來,但畢竟聊勝於無。可是,如此一個名正言順的過程,其中還是很讓人費解。國家有關方麵聲稱,為了保護企業利益,給那些知名企業一個過渡期,可以到明年初再實行標識措施,而其他的企業則要從今年10月開始。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在此就這麽讓位於表麵上看優勝劣汰而實質上以強淩弱的製度設計。

而人們還記憶猶新的是,安徽阜陽劣質奶粉導致數百個孩子成為“大頭娃娃”、數十個孩子被這種奶粉奪去生命的事件裏,不僅能看到類似這些劣質奶粉的生產基地“比如浙江蒼南”那些非法加工者與執法者捉迷藏至今都無法歸案,暴露出國內奶粉生產狀況堪憂。

而且人們溯源而上,再去看那些赫赫有名的北方乳業巨頭,也並不幹淨。更恐怖的是,人們逐漸發現,中國乳業裏存在著巨大的黑幕。

現象上,由於這些企業無法完全控製奶源,更沒有能力(主要是在目前市場規則下,沒有動力)建立監控具有必要效能的生產基地,鮮奶必須由分散的農戶提供,而在放牧、飼料、防疫、擠奶、保存、運輸、收購等等環節上都存在著眾人可想而知的弊端、疏忽、漏洞與軟肋的情況下,鮮奶的質量就成為廣受猜疑的眾矢之的;特別是,當人們從媒體上得知,為了使鮮奶順利通過收購方的檢測而拿到現金,很多送奶的農戶在收購站裏當著眾人往鮮奶裏撒尿以提高品質,這種情況更為收購方所默許!

想想看,收購站裏諸多送奶者紛紛往自己的奶桶裏排泄小便,那將是個什麽樣的景象?那哪兒是奶站?母牛用乳頭產乳,奶站則由送奶者用尿確保其品質!這大概怎麽說也是奇聞了。

不光如此。由於地方保護的盛行,也由於乳業市場上暴利狀況的綿延不絕,各地紛紛建立自己的乳業生產基地。原本隻存在於中國北方的放牧業,如今甚至在江南的長三角、珠三角都星羅棋布,很像中國一旦看到轎車生產有利可圖各地就一窩蜂上馬爭先恐後視之為各自的支柱產業那樣。

為了給自己的產品確保市場空間,當然會不遺餘力將外來產品阻擋在外。以北京為例。北京的三元乳業是北京市政府大力扶持的企業,通過行政命令方式進行推廣。而越來越多的北京市民知曉,該企業無論從生產能力、管理水平,還是原料來源、質量控製等方麵都不盡人意,其所生產的所謂“市民奶”(有別於為達官貴人和出口的高檔品)質量實在不敢恭維,摻水成分也許高到90%卻也沒在包裝上做什麽標注!可這也不能擋住該企業的產品與北京媒體聯手進入千家萬戶。而如此作為,就是為了抵擋來自內蒙、黑龍江等地乳業的攻城略地。

而背地裏,黑幕還有些什麽,俺也不知道。

這麽看,複原奶也好,鮮奶也好,到底誰是誰非讓人犯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