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雀巢抖落出免檢陷阱

(2022-12-18 01:20:21) 下一個

雀巢抖落出免檢陷阱

                                       2005年6月14日

何必

雀巢奶粉身為國家免檢產品卻多次被檢測出不合格產品,有關部門應該取消其免檢資格……(略。)

該節目針對雀巢奶粉事件的追蹤已經連續多日,並且隨著視角的深入,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尖銳而發人深省。

雀巢金牌成長奶粉3+出現碘超標,被浙江省有關部門要求下架,而雀巢本身卻羞羞答答遲遲不肯就此事做出明確表態,暗地裏卻忙不迭地遊走於國家最高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之間,試圖修改國家標準,來平息越來越熱鬧的奶粉事件,被坊間形容為“怕官不怕民”、力圖綁架行政權力壓製消費者,並慢騰騰地一再向媒體宣稱自己的產品是安全的;作為參與國家標準製定者之一的雀巢卻自己超出國家標準,而且在這之後,繞過國家標準卻說這是國際規範(這使人聯想起雀巢在歐洲生產時遵守規定不使用轉基因原料而在中國卻使用並密不示人,被問及時說這是遵守中國標準!),並對是否退換涉嫌產品方麵不肯有任何退讓;而在肇事產品在雲南被查出更加嚴重的超標後,雀巢還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到現在依然說其產品是安全的。

6月14日《新京報》報道,消極應對——公開道歉——隻換不退——允許退貨之後,雀巢公司6月12日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公司檢測方麵存在疏漏。身為國家免檢產品,卻出了質量問題,雀巢公司承認是“免檢”導致疏漏,“這次事件帶來的關鍵教訓之一就是,在原料中碘含量波動的情況下,我們的檢測頻率顯然是不夠的。”

現在,人們的目光從雀巢在其產品被查出質量存在嚴重問題並飛揚跋扈蠻橫無理的的態度中看到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為所欲為的行經上,已經轉移到了中國存在的產品免檢製度上。

按照張顯峰的說法,許多國家隻是在國與國的貿易之間才會有免檢程序,而國內市場卻沒有這個概念。雖然這種說法的準確性還有待證實,但卻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我們習以為常的免檢製度,到底是個什麽貨色?

看看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行的《產品免於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實施細則》是怎麽規定的吧:

第二十三條:免檢產品自獲準免檢之日起3年內,在全國範圍內免除各地區、各部門在生產和流通領域實施的各種形式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

2004年1月26日《每日新報》報道,獲得免檢資格的產品在免檢有效期滿後,要及時進行重新審查,不符合條件的要堅決取消資格,不搞終身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有關負責人日前說,對免檢產品不僅要實行嚴格的事前審查,還要加強事後監督,使免檢產品真正成為老百姓放心的產品,並達到實現扶優扶強、擴大內需、引導消費的目標。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免檢工作堅持扶優扶強、寧缺毋濫、保持權威性和含金量、簡化手續、不向企業收費等五項原則。

聽上去多麽負責任。在免檢有效期過後要及時進行重新產查,怎麽為及時呢?雀巢產品是國家質檢總局2002年4月公布的免檢名單,這份名單從資格認定到公布需要一定時間,或者說,這份名單所公布的應該是2001年度的質量免檢產品,而發生碘超標事件是在2005年5月,應該說,雀巢的免檢資格可能已經過了時效,又有誰來追究這種不及時的問題呢?

假如雀巢產品沒有過時效,那麽又該如何呢?

《免檢實施細則》第二十八條:用戶、消費者有權對免檢產品進行社會監督。省級以下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接到的對免檢產品質量問題的申訴、舉報或者發現免檢產品存在質量問題時,應當及時向本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移送或者報告,不得擅自公布或者曝光。……需要公布、曝光的,必須事先報告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也就是說,省級以下質量部門根本無權公告產品質量問題;而假如國家質檢總局不同意,則也不會公諸於眾。

如此,也就理解了為什麽那麽多人一股腦往北京跑,隻要搞定總局,那麽再大的事也能掩蓋住。

而且,產品質量問題有時是需要非常及時地告知全社會,這樣才能避免劣質產品可能帶來的危害。如此政策規定,顯然是有違公共利益原則,隻對廠家有好處,而對消費者卻極為不公平也極為不負責任。

第三十一條:有關單位違反《免檢辦法》規定,對在免檢有效期內的產品進行質量監督檢查的,對其進行通報批評,責令改正;已收取檢驗費的,責令退回檢驗費;給免檢產品生產企業在經濟上或者名譽上造成較大損失或者影響的,對直接責任者或者該單位負責人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這就是說,不僅僅是質檢,就連其他比如工商、衛生等部門,都不能在免檢有效期內對產品進行質量監督檢查,否則就要通報批評責令改正;如果給受方造成損失或影響還要給責任人或單位負責人行政處分,這等於是在仕途上進行了限製。如此一來,誰還敢碰那些像老虎屁股般的免檢產品?這當然就會出現,一旦出現類似雀巢產品質量問題時,如果執法部門不出麵進行監督檢查會不合情理,而如果出麵進行行政作為就違法的尷尬而可笑的兩難局麵。

其實,免檢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並不隻是雀巢一家,2005年6月,河南發現變質的光明牛奶返廠加工再銷售,而該產品就是2002年度中國名牌產品同時獲得免檢產品資格。

這也許可以說明,為什麽在雀巢奶粉碘超標後權威聲音一直出不來,原來是有緊箍咒套在腦袋上。

而且,現行免檢製度針對的是大的品牌,這種製度缺陷也會造成更大的危害,比如,雀巢產品成係列,如果因為其某個產品質量合格就授予免檢資格,而係列裏其他產品也就搭順風車,甚至一些新開發的產品也會因為品牌特權而享受與生俱來的優惠,即使這個新產品是個怪物。

在國外,對於那些質量長期穩定可靠的產品,也會有一些榮譽性的稱號,但這並不妨礙質量檢驗監督部門對其產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因為這種抽查本身是為了向用戶(消費者)負責,而不是要向廠家讓步妥協。

同時,政府的職能是市場監管,而不是利用行政權力對具體品牌乃至產品的資質進行保護,免檢政策帶有強烈的行政權力幹預市場資源配置的色彩;而按照張顯峰的說法,既然沒有取得公民授權,質檢部門無權免除自己對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的義務,更不能剝奪其他執法部門這種監督檢查產品質量並將結果予以公示的權利,以及消費者及時而準確得知某種產品質量動態狀況的權利。

看來,這個免檢製度確實是個“扶優扶強”的政策,但是如果說這樣就能“寧缺毋濫、保持權威性和含金量”,卻實在沒那麽邪乎;靠著威權而得的所謂權威性,更不能與什麽含金量掛鉤,相反,倒真是從其中弄出了太多的滑稽經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