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走馬觀花的禮儀宣傳

(2022-12-16 04:08:02) 下一個

走馬觀花的禮儀宣傳

                                       2005年1月19日

何必

從本月開始,“講師團”將以“禮儀北京、人文奧運”為主題,……(略。)

同日中國新聞網消息,今年是《北京人文奧運行動計劃實施意見》啟動之年。(略。)

如此,一場首都精神文明活動又大張旗鼓浩浩蕩蕩地開始了。其實,為開展這樣的活動,北京市早就有所動作,在市屬公眾媒體上開辟固定的版麵或時段,直接由市委宣傳部牽頭、掛帥與審批,目的就是要在社會上營造一個精神文明的氛圍。而其背景,就是北京市長王歧山的擔憂:假如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賽場上如果奏運動員所在國國歌時在場觀眾不起立甚至喝倒彩的情況,那將是主辦方極為尷尬的情狀。

而這種情況又為去年在中國舉辦的亞洲杯足球賽現場的情形所證實。當奏運動員所在國國歌時,現場觀眾交頭接耳嬉笑打鬧,在比賽過程中起哄騷擾汙言穢語;特別是對宿敵日本隊的情況就更加慘不忍睹,不管日本隊是在重慶、濟南,還是在北京,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球迷惡劣的待遇,在日本國歌響起時全場發出震耳欲聾的噓聲,尤其是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隊與日本隊的決賽,現場觀眾情緒到達了極點,最終還演變成了一場混亂,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眾所周知,如今日本已經成為中國人宣泄對社會和日常生活不滿情緒的最佳渠道與對象,在各方有意引導之中,對日敵對立場已經演變為一種民族情結和集體意識。原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馬立誠以媒體人身份提出對日關係新思維,盡管充斥疏漏與偏狹,可不管怎麽樣也是一家之言,而且坊間也不乏其言論是官方發出探測社會輿論反應的試驗品的猜測。不想公布後卻招致一邊倒的非議乃至謾罵。不少中國的日本問題專家如今的感觸是,不敢說任何對日友好的言論,否則將會引來不堪入耳的人身攻擊。

凡是到過網上討論區裏的人都體會過被那些看不見摸不著虛擬化了的“網友”罵得體無完膚的情形,在那裏,沒交往三句話就祖宗八輩的身體中段悉數被點擊,動輒就是“閉嘴”之類的嚎叫咆哮。如果誰有受虐嗜好,到哪裏隻要發出對日本示好的帖子,立即就會在洶湧而自我完善的口水裏光宗耀祖。

這種所謂的“民意”狀態裏,當局要扭轉乾坤,讓人們都“精神文明”起來,不知道該如何做起。

實在想不出,麵對日漸脫離公眾的官方,在官民關係日益緊張的狀況下,如何能行之有效地找到靈丹妙藥去把這無序的社會、失衡的位置、浮躁的人格、麻木的心靈、功利的環境、混亂的生存、汙濁的氣氛突如其來地變得文明起來。

坊間一直在熱議有關後發國家的優劣勢問題,中國奮起直追,在短短20多年間實現了經濟上的跨越,可在文化上卻出現了嚴重的滯後,並在社會倫理和個體良知等方麵有著突出而血腥的反映。幾近共識的是,後發國家可以在經濟上通過類似“工業化與信息化”並舉的方式超越生產關係階段,但是在文化上卻不得不因襲必經之路,完成與經濟生活相對應的社會價值觀的塑造、變換、維持與更替,而那種認為在文化上也可以實現跳躍式行進的觀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黃粱美夢。從中國這個“禮儀之邦”如今淪落到世界物質與精神的的垃圾場,可見一斑。

從官方(也許還會同那些形形色色腦滿腸肥搖頭晃腦的“專家”)設計出來的生活、社會、賽場、職業、校園、涉外六大禮儀領域看,皆是要弄得驢糞蛋表麵光。從這種宣傳方麵的製度安排上,還是擺脫不了八股式的套路,很中國特色地具有“一個主題,六個專題,三個目標,三項措施”,與沿襲久遠可如今卻被束之高閣的類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早就進了垃圾堆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抑或中國當今在國際事務方麵來不來就是六項主張四項原則等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想必,按照中國的辦事方式,真要是到了奧運會是決不會出現賽場觀眾寥寥無幾慘狀的,把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部隊等的人員強行拉到現場助興,自然是拿手好戲;而賽會所在地點的交通也不必擔心,有著管製這柄利刃。但卻攔不住觀眾喝倒彩不起立。

所以,才有了如今每兩個月一個主題的定期宣傳活動。這兩個月一期界定本身就缺乏科學依據,待遇明顯的拍腦袋決策印記;而其中,對於那些原本就失去平等權利行動不便的殘疾人、以及筆者這般被“主流生活”拋出軌道之外決不去為此助興的旁觀者而言,賽場禮儀恐怕事不關己;而對那些連就業都成問題者,說什麽職業禮儀簡直就是火上澆油;而所謂涉外禮儀更是體現出一種十足的殖民心態:走遍全世界,除了中國從來不會有哪個國家會專門為與外國人交往設定什麽官方規矩,因為世人都懂得一個起碼的道理,自己的國民是最重要的,國家是靠本國國民支撐和養活的,隻有自己國民的利益最大化了,才會有國家的繁榮富強,才會有世界的和平與安寧。

禮儀並不是物質發達水平直接的對照物,而是社會發展水平的映襯。除經濟層麵外,其中還包括一個民族國家自我認知、調整能力的綜合表現,也有類似社會正義、國民快樂等多方麵的因素的集合。脫離公民基礎的禮儀宣傳,隻能又是勞民傷財的一場熱烈鬧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