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孤苦伶仃的救援隊

(2022-12-16 03:47:37) 下一個

孤苦伶仃的救援隊

                                                  2005年1月

何必

這些天,印度洋海嘯所引發的人道主義災難、以及緊接著的各受災國自救、國際上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的消息鋪天蓋地,國內民間踴躍捐款捐物、派出國際醫療隊的報道也不絕於耳。光是1月9日,幾條被轉載的消息就有:

“中國政府赴海嘯受災國慰問考察團抵達馬爾代夫”。(中央電視台)

“中國首支赴海嘯災區衛生救援隊今日上午返回祖國”.(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

“中國紅十字會接受捐款過億,最大個人捐款五百萬”。(新華網)

“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海嘯災區救援行動受到好評”。(中國日報網站)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意識到對於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追隨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什麽實際的益處,反而在發展的路徑選擇、模式評價、標準製定、規則建立等諸多方麵都受到列強們慘無人道的掣肘,特別是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向瀕臨崩潰的受災國提供援助的同時,附帶了很多非常不合理的條件,甚至不惜損害受災國金融安全來強迫其接受美國式的經濟和社會秩序,中國隻是由於人民幣帳戶沒有對外開放才逃過一劫,至今人們心有餘悸。於此,發現中國古訓裏“遠親不如近鄰”的合理性與重要性,開始富鄰友鄰安鄰政策,將注意力從遠隔千山萬水的歐美轉向自己的周邊,顧及自己的窮鄰居,並以推動亞洲、特別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區域經濟乃至其他領域合作為新的著眼點,在中國對外貿易中與周邊國家貿易額占到總量60%的現實中,領悟了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略的可行性。東盟10+3裏,中國一直走在前麵,日本與韓國隻是在後來才急起直追;而印度則剛剛進入東盟體係的視野。

可是,東南亞國家並沒有將中國視作最佳合作夥伴。起源於曆史與地緣政治方麵的各種因素,使得中國威脅論在中國周邊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市場。美國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說,“一個富裕的中國將是一個決心獲得地區霸權的侵略性國家——不是因為一個富裕的中國將具有邪惡的動機,而是因為任何國家為了生存而使它的繁榮達到最大限度的最佳辦法就是統治世界上它所在的地區”。因此,中國威脅論絕不僅僅是中國如何解釋就能息事寧人的。即使是這次舉世震驚的由印尼地震引發的印度洋海嘯造成至今15萬人死亡的大災難發生後,東南亞各國也還是對最先做出反應的中國的援助表示出些許的不信任。

前兩天,外交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有關印尼最近是否具有對華僑華人的暴力事件時,隻是說沒有聽到這方麵的消息。而媒體報道,印尼在海嘯發生後,又出現了燒毀搶劫華人華僑的暴力事件,給中國救災行動附加了不和諧音符。

而中國外派國際救援隊的舉動,也使得周邊很多國家頗有微詞,隻希望中國出錢給物,不希望中國派人,認為中國救援隊有刺探情報嫌疑。

通常情況下,隻有在受災國發出明確而具體的邀請時,救援國才會外派救援隊伍,而這次中國主動在對方未發出邀請時就以聯合國名義外派救援隊,引起了周邊國家的反感。就這樣,上述消息當中,還有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總會要隨時繼續外派醫療救助隊的表示。

而且,中國在國際救援能力上,差得不是一星半點。真正能勉強夠得上國際水平的救援隊伍,隻有國家地震局一支,而且由於這支救援隊主要救助範圍是城市地震,因此對於這次主要災難場所是海灘的災情來說,並不十分恰當。

而當各國都對在高溫下對屍體進行處理避猶不及時,中國卻迎難而上,把這個差事給攬了下來,可攬活者並不是操作者,中國派出的DNA檢驗者在惡臭環境裏多日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狀況,攬活者當然不會理睬。政績有了,管下邊人的死活。充其量,這兩天,衛生部副部長到達災區看望中國國際救援隊,帶去了祖國人民的問候與支持,可誰難受誰知道。部長大人行色匆匆走馬觀花,做點子表麵文章,而麵對身處瘟疫已經開始流行的災區裏中國救援隊人員們,這種探望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時,留在當地的中國救援隊員們,瘟疫的危險也自不待言。

衛生部派出的國際救援隊,是衛生部給地方下指令,地方再把這任務派給具體的醫院,而真到了類似北京友誼醫院,院長級別和科室主任級別的頭頭腦腦都沒人報名,最後隻是非黨員非幹部的人見義勇為,莫名其妙地成為了領軍人物。而這些從來沒有國際救援經驗、技能、訓練和設備的人員,倉促上陣,短短不到10個小時就要完成從接受任務到出發的全部準備,隻能到超市買了點子方便麵榨菜手電筒,像是郊區春遊般的輕裝上陣趕赴災區。相比起國際上的救援隊具備機動車、流動手術室、衛星定位係統、野戰經驗、食品飲料供給保障係統等狀況而言,中國衛生部派出的救援隊簡直就像是在武裝到牙齒的敵人麵前手無寸鐵的人,沒有必要的醫療器械和藥品,幾乎毫無移動能力,隻能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彈,與當地的災民的機動性相差無幾,憑借自己的手機與外界保持聯係,經常是很長時間都沒有音訊,使國內的家人和其他方麵急不可耐。這種不顧自身實力與當地環境狀況,而經營、能力與自我防護設施的缺乏更是把這些人員暴露在瘟疫環境之下,有可能人沒救成倒把自己給擱進去了。

到現在,我們還是習慣於沿用小米加步槍、“人定勝天”的思路與手法,去應對21世紀的自然災害的情形,這應該絕不是值得提倡的,而且也與所謂“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背道而馳。因為,負責任絕非是在國際上,而更首要的是對自己的國民。就像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庭責任都不負,那麽恐怕誰也不會相信其在社會上的謙謙君子睿智通達並非作秀。

這樣的國際救援隊,受災國不認為是添亂就不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