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獲獎隻是“好玩”

(2022-12-15 01:16:57) 下一個

獲獎隻是“好玩”

                                        2004年12月12日

何必

陳省身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3日19時14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略。)

陳省身先生1926年考入南開大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理科研究所算學部讀研究生,1934年受清華大學資助入德國漢堡大學,1936年到巴黎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37年回國在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建的長沙臨時大學數學係任教。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陳省身先生在西南聯大先後講授了“高等幾何”、“微分幾何”、“微分方程”、“黎曼幾何”、“網幾何”、“拓撲學”等課程。“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是我一生的幸運”,這是他由衷的感慨。1943年7月,陳省身先生應當時舉世聞名的數學中心、有愛因斯坦、維布倫等著名大師的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前往美國。1960年受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該校任職約20年,使其成為幾何和拓撲研究的中心。1961年,陳省身先生加入美國籍並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自然科學院院士。1981年任美國國家數學研究所首任所長,1984年任名譽所長。1983年,獲美國數學會斯蒂爾獎,以表彰他的“整個數學工作所產生的長期影響”。1984年,因為他“對整體微分幾何的深遠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而獲國際沃爾夫數學獎。

陳省身先生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是巴西科學院、意大利比洛裏塔那科學院通訊院士,美國哲學學院院士,紐約科學院終身名譽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學院、法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印度數學會、倫敦數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美國哲學會會員。他還是第三世界科學院創始成員。陳省身先生對整體微分幾何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公認為“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還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和首屆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今年11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1998CS2號小行星命名為“陳省身星”。

大概,陳省身先生的一生可謂輝煌燦爛了。獲得國際數學界最高獎,擔任國際上諸多國家的科學名譽稱號,並且能有一個小行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可在一片榮譽的背後,他還是沒有忘記落葉歸根。陳省身先生深情地表示:“我的最後事業也在祖國”,“我要為中國數學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對中國數學界和青年數學研究人員寄予厚望,早在1980年就提出“我們的希望是在21世紀看見中國成為數學大國”,1988年再次提出“中國應該成為21世紀數學大國”,被稱為“陳省身猜想”。“我最美好的年華是在天津、在南開度過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他就構想在南開大學成立數學研究所,建設紮根國內培養中國高級數學人才的基地。經過不懈努力,南開數學研究所終於在1985年建成,他欣然接受教育部邀請,出任首任所長並製定了“立足南開,麵向全國,放眼世界”的辦所宗旨。他不僅向研究所捐款、捐贈自己收藏的全部數學書籍約萬冊,而且生前立下遺囑向南開數學研究所捐贈部分遺產。

12月10日新華網報道了同樣回國定居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現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楊振寧對他的老師陳省身先生的回憶。“他無時無刻不在做數學,90多歲了還孜孜不倦地做研究。他對數學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是開拓性的。”陳省身生前開創並領導著整體微分幾何、纖維叢微分幾何、“陳省身示性類”等領域的研究,被國際數學界尊為“微分幾何之父”。楊振寧說,陳先生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是20世紀少數幾個人才能做到的。因為微分幾何學這個領域原本是不存在的,是通過陳省身先生的努力創建的,而這個領域今天在整個數學界占據了中心的位置。楊振寧說,上個世紀80年代,陳省身創立了南開數學研究所,這對中國的數學研究影響非常深遠。楊振寧說:“陳先生做人,在很多方麵我是不能做到的。他對於小的方麵,不是不注意,而是不在乎,不去計較小事情。他的眼光放在比較重要的大事情上。他對人的態度基本上是善意的。這就是有很多人羨慕他、做他朋友的原因。”

而使我對陳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他接受中央電視台的采訪,當被問及一生得到了數不勝數的榮譽並到場領獎有什麽樣的感受時,他的回答竟然是“好玩”!——“能夠見到一些人,聽他們說說他們的事情”,這就是他獲獎的全部意義所在!

把數學搞出如此名堂,用自己的名字給小行星取名,獲得了名目繁多的終身成就獎項,對於這些獎隻感覺好玩,這應該也算是大象無形,有容乃大,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懷念陳省身先生,更應該看到他偉大健全得令中國人羞愧的人格。常常能聽到國人議論類似“中國人距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這樣似是而非的話題,可看看如今國內科學界假冒偽劣橫行不得不借助道德委員會進行全麵整肅、一個個科學家稍微有了點小名氣就忙不迭地要撈取點政治資本乃至直接就任行政管理職務,向權力唯唯諾諾卑躬屈膝,為了名譽不惜裝瘋賣傻欺世盜名,獲獎隻是走上仕途的捷徑。

由此,我們也真是慨歎,像陳省身、李正道、楊振寧、丁肇中、吳健雄、高行健等與國際最高獎親密接觸的華人,怎麽就非得在國外才能有如此成就。

讓我們記住陳先生那句發人深省的話:“好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