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費解的房價下跌非好事說辭

(2022-12-14 00:45:28) 下一個

費解的房價下跌非好事說辭

                                2004年10月27日

何必

對是否降低房價,要審慎地考慮廣大居民的利益,不能認為隻要降房價就是好事。(略。)

最近鬧得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泡沫論,大概是陳淮因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長期不能扶正鬱悶離開轉移到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做一把手後所碰到的一次始料未及的事件,一下子把自己放到了這場全國矚目的爭論旋渦的最中心。

建設部這個報告,洋洋灑灑幾千字,核心意圖就是要駁斥近來坊間傳播得越來越廣泛而且說得是有鼻子有眼的中國存在房地產泡沫、而且將於幾個月之內破裂。作為預言者,摩根斯坦利中國首席分析師謝國忠由於準確預測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和1998年香港房地產危機,使得對中國房地產泡沫的預測格外引人關注。這時,建設部急不可耐地跳出來反駁,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在中國的體製環境裏,如果真要是發生了房地產崩盤,那建設部還不得吃不了兜著走?近20年來,每一次中國經濟動蕩裏都有房地產的影子,不管是投資還是消費,也不管是國家(政府)還是社會(民間),更不管是過熱還是疲軟,總歸是但凡經濟出現危機苗頭房地產是脫不了幹係。特別是最近幾年投資“局部”過熱中,大量國內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形成熱錢,再加上美國利率政策導致巨額國際遊資進入中國,都在尋找落腳點,而作為資金密集的房地產行業自然也就成為眾矢之的。而由於中國房地產領域普遍存在的暗箱操作,往往是官銀企結合,把金融機構托下水,而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首當其衝倒黴的並不是房地產商人,而是消費者、銀行和保險公司。假如中國金融出現問題,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麽大個事,主掌房地產的建設部自然坐不住而在泡沫論出現後上竄下跳,夜以繼日披星戴月趕製出這麽一份“頗具權威”的報告,來試圖息事寧人。

可看了這樣的報告,怎麽著也找不到長舒一口氣——原來沒有傳說的那麽嚴重的感覺。

按照常識,並不是有了真實需求就不會產生泡沫。什麽叫經濟領域裏的泡沫?依照馬克思的說法,就是價格與價值產生了嚴重背離,或者按現代經濟學的口吻,是有效需求不足引發經濟發展速度急遽降低,大量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投資收不回來,導致資金和資本流動困難。所謂需求是否存在和是否充足完全是兩碼事,就如同隻要有王權國家存在就會有皇冠的真實需求但卻不能借此說皇冠產業就不存在泡沫一樣。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經濟普遍低迷。受此影響,中國市場也並非繁榮昌盛,居民消費一直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而與此相對應的卻是投資一浪高過一浪的熱潮。按下貧富差距所導致的財富分配嚴重不公不表,這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遠超過消費的局麵,本身就帶有很令人擔憂的隱患。而這也正是最高黨政機構麵對投資過熱所帶來的對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和政治體製轉型造成的阻撓等負麵影響,為了社會安定與可持續發展不得不采取包括為各方廣泛詬病的行政手段在內的宏觀調控措施的背景因素。

而在此過程中,房地產一直是扮演著不那麽光彩的角色。出於房地產本身作為不動產的特性,各地方政府在考量GDP增長率時無一例外都將房地產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不二法門,大量出讓土地,並招募海內外開發商到本地來進行房地產投資,而且要求地方銀行對此給予信貸方麵的全力支持,以在政績報告中出現激動人心的正增長數字。

有鑒於此,房地產開發項目貪大求洋也就在所難免,各種高檔住宅之類的房地產項目爭先恐後上馬,一排排豪華建築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如此情況下,出現房地產項目結構失衡、適合於地方局麵普遍居住需要項目少得可憐,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全國各地經濟適用房每每發售時都出現嚴重供不應求局麵、以至於北京不得不采取搖號產生購買幸運者的方式,也反映出官銀企聯合營造出的房地產繁華的嫌貧愛富的傾向。

而受到前一段時間市場低迷的影響,房地產商品價格也出現下滑勢頭。為了改變這一局麵,建設部主使了著名的“831”大限,人為造成土地供應的緊張,從而提高了土地供應價格,保全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利益。

現在,建設部號稱房價下降並不是件好事,會導致住房資產縮水乃至理性違約。這種說法聽起來怎麽就是讓人添堵。商品價格向價值的回歸,或者剔除掉人為炒作的因素使得有效需求與供給的結合,應該是件值得彈冠相慶的事,怎麽就不是件好事了呢?照此說來,今年汽車銷售價格一降再降,那些早些時候購買汽車的人還不都遭遇了汽車資產縮水和理性違約,不少利用銀行貸款購買汽車者至今所還貸款已經高出目前市場售價,為了廣大汽車消費者的利益,汽車降價也不是件好事?如果再拿如今破敗不堪的股市來說,股價下跌自然也不是件好事,但誰又來主張中小股民的權利?這時候,大概就有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之說,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購買任何商品本身都帶有或多或少的投資成份,尤其像汽車、房地產這樣的大宗消費品更是如此。

10月27日《新快報》轉引《華爾街日報》消息,中國計劃下周取消一項禁止征用農田用作商業項目的禁令,此舉目的之一是平抑目前飆升的房價。而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商品房前9月每平米平均銷售價格為2777元,同比上漲了13%。

從中可見,在人均收入增長水平遠遠低於商品房價格上漲速度的情況下,部門博弈之中,建設部又贏了這個回合;而可耕地再一次被拎上了案板。

喜乎悲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