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四 工具書

(2023-06-29 14:15:31) 下一個

 

工欲善其事,須先有利器。

眾多工具書,搜索難題易。

 

中文係請曆史係紀教授給學生講工具書。據說,早先紀教授是中文係主任,後來調到曆史係去了。

工具書是什麽?紀教授說:“概言之,工具書就是專供查找知識信息的文獻。它係統地匯集某方麵的資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編排,以供需要時查考使用。根據工具書的基本性質和使用功能可以劃分為檢索性工具書和參考性工具書。另外還可以根據語種、學科內容、規模大小等標準進行分類。”

“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研究者查考、檢索而非通讀,沒有什麽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從編排方法而言,工縣書總是按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從內容而言,它廣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識、信息比較成熟可靠,敘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

紀教授說:“我國工具書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前八世紀周宣王時就有字書《史籀篇》,據說老子當時就是管理這些資料的,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傳說孔子還曾拜他為師,從他那裏借閱了不少資料。後來漢代有揚雄的《方言》,許慎的《說文解字》、《別錄》,劉歆的《七略》等語言文字類工具書。漢代以後則愈來愈多了,而且種類也越來越多。”

老師說,搞學術研究,寫學術論文,或者需要檢閱圖書的,都應該具有工具書的知識,都應該知道從什麽地方查詢有關資料。

字典、詞典是最普通的工具書,主要用於讀書學習。《辭源》適合幫助閱讀古典文學。《辭海》則是百科全書,涉及知識麵廣。《中國古代人名》大辭典,收錄了古代名人簡介,一書在手,你了解古人就方便了。《中國古代地理圖集》,則可以從中查看古今地名的變更,有利於研究地理和曆史。

紀教授講課,沒有講義,也沒有講稿,他隻是拿著巴掌大小的一張紙片,站在講台上,左右移動看,滔滔不絕地講,偶爾看一下手中紙片,誰也不知道上麵寫的什麽東西。這小紙片和他那高大的身軀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講話雖然不緊不慢,但同學們仍跟不上記筆記,特別是他舉的那些例子中的書名、人名,由於不熟悉更難記。史維華則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這些名字上,即使抓住一個字也記下來。他想隻要知道一點信息,他就有辦法還原它的全貌。

紀老師在介紹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時說,這書是作者任四川學政時,因諸生不知該讀何書,而為他們開列的學習經史子集、詞章考據諸學,指示門徑的導讀目錄。在介紹《永樂大典》時說,這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的大百科全書,共一萬一千多冊,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可惜這部巨著早已流失,有的說是被朱棣帶到墳墓裏去了,有的說損失了,現在隻剩了一點點副抄本。原本相當大一部分是被帝國主義掠奪到國外去了。

史維華聽到這裏,既感可惜,又感心痛,心想這樣一部世界頂級巨著,竟然消失了,不僅是中國人的損失,也是世界人的損失。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紀老師又補充說:“《永樂大典》是當時大學士解縉領銜主編的。集中了全國知名學者,耗時六年才編成。書稿全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用毛筆書寫而成,而且一律是長方形的台閣體,形似歐字,太漂亮了。在今天都可當作練字範本。但這部既有曆史價值,又有書法藝術價值的光輝巨編卻灰飛煙滅了,不得不令人痛心。”

譚學珍心想,難怪紀老師從中文係被調到曆史係,原來既通文又通史,人家說文史不分家,果真不假。看來我們學文時,必須學史。尤其是學習古典文學,更離不開曆史。

史維華聽了紀老的課,心想中國古文化的損失何止《永樂大典》。還有許多古建築、古雕塑、古村落都蕩然無存了。據說新疆地區,在漢朝時有個樓蘭古國,現在卻成了一片沙漠,蹤影全無。世事變遷,豈隻是滄海桑田啊!文物古跡要長期保存下來,必須世世代代加以保護。然而那些不重視文化的帝王將相,大小官員又怎麽會對其愛之護之呢?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燒毀阿房宮,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每到改朝換代,發生戰爭,則毀壞更多。

同學們聽了紀老師講授工具書,雖感興趣,但無講義,沒有抓手。史維華想到在南師學習的喬貴灃,便寫信給他,問那裏老師有無此類講義,如有則請搞一份寄來。誰知信剛發出一星期,喬貴灃便寄來了南師編寫的一部工具書講義。紙張雖然粗黑,但是內容珍貴。

悠悠長曆史,典籍古來多。

可惜烽煙裏,焚燒剩幾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