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六 春遊

(2023-06-24 15:09:12) 下一個

 

山間春草綠,河畔杏花紅。

眾鳥思高樹,群魚盼碧宮。

耘田農女出,播種老翁從。

但得風和雨,神州衣食豐。

 

蘇大中文係教授毛澤東文藝理論的是應老師,據說是從南京師範學院調過來的。他是個鐵嘴巴,不僅課講得深入淺出,而且妙趣橫生。本來理論性的課有些枯燥,但經他一講,便顯得生動有趣,深深地吸引了同學。講到文藝為工農兵服務,他說文藝作品要反映工農兵生活,要反映工農兵思想,要運用工農兵的語言,要有工農兵的審美觀念。他舉例說,有個青年詩人到農村體驗生活,休息時,他站在田頭,向社員們朗誦一首詩:“啊!多美的玉米啊!高高的個子,婷婷玉立;綠油油的衣裳,紅亮亮的纓子,多麽清秀,多麽明亮,啊,我愛你,美麗的玉米,我想擁抱你……”

剛朗誦到這裏,生產隊的女孩子們一個個捂起耳朵,連聲喊:“別念了,別念了,難聽死了!難聽死了!”

詩人聽了,也嚇了一跳,不知自己哪裏錯了,站在田頭動蕩不得。

一個老農說:“年輕人,你這詩不合時宜,不合我們農民口味,不要再念了!”

應老師說:“你看,這不是鬧了笑話嗎?所以演講,寫文章,要看對象。在知識分子中,可以用知識分子語言;在工廠農村就要用工農語言。據說農村戲班子演包公下鄉辦案,一個農村婦女拿著一張煎餅,兩棵大蔥對包公說:‘包大人,俺農村沒有好吃的,你就來張煎餅卷大蔥吧!’你看多麽樸實,多麽形象,多麽有趣。這就是群眾語言,這就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江南習俗,每到春天,城裏人便紛紛到郊外春遊,也叫踏春。史維華星期天和班上的時文兵、杜喜州、章梅、譚學珍幾個同學一起步行去靈岩山遊玩。出了胥門,過了橫塘,見到越來溪,史維華說:“這條河直通太湖中的石湖,越王勾踐滅吳,就是從這裏進攻蘇州城的。”

杜喜州說:“你這說法有根據嗎?”

史維華說:“《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上都有記載。”

穿過木瀆鎮,大家不明白“木瀆”是什麽意思。時文兵問:“老夫子,這裏為什麽叫木瀆?名字怪怪的。”

史維華說:“木者,木材也。瀆者,渡口、河口也。一是這裏木材多,二是它是通往太湖的必經之處。這是一個古鎮,有一千餘年曆史,明朝曾追殲倭寇於此。這裏風景優美,南有石湖,鎮有山塘,西有靈岩山,人謂蘇州美景,半在木瀆。乾隆六次下江南皆經過此處。”

譚學珍問:“你過去來過這裏嗎?怎麽知道這麽清楚?”

史維華說:“未曾來過,一是從書上知道的,二是現在觀察到的。”

大家聽了,向四周一望,果不其然,真是美景如畫。出了木瀆,便開始攀登靈岩山。從山下到山頂,是一步一風景,一處一古跡。山下有“姑蘇台”,山坡有“望佛來、墨池、靈岩寺、多寶佛塔、勾踐洞”。山頂有“館娃宮、玩花池、梳妝台、響屧廊、古井”等諸多景點,這裏就是吳王夫差的離宮,也是西施居住的地方。

史維華說:“你們想,夫差與西施在此宮內日夜淫樂,彈唱歌舞,而幾十步之外,勾踐卻被囚禁在冰冷的山洞裏,他該是什麽心情?所以他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暗下決心,以待複仇。”

章梅說:“老夫子,你好像是勾踐肚中的蛔蟲,幾千年之前他心裏是怎麽想的你都知道了。”

史維華說:“這叫分析,你設身處地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可惜夫差卻樂此不疲,放鬆了警惕,聽信讒言,殺害忠臣。你想他如此行事,國破身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老夫子分析了一大通,引來一大群遊客,以為他是導遊。

靈岩山下西麵有一條水溪,直通太湖,人稱采香涇,當初人們從此處乘船入湖釆擷荷藕菱角,因為它筆直如箭,故又稱箭涇。宋代詞家吳文英有“箭涇酸風射眼”的名句。

看罷山頂古人遺跡,史維華說這西山坡上還有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的墓,我們前去拜謁一番。到了墓地,隻見墓園已毀,碑石也斷成幾截,橫臥在野草中。大家見此,連聲歎息。史維華說:“嶽飛被害以後,南宋就依靠韓世忠和其夫人梁紅玉了。你們看過‘梁紅玉擊鼓戰金山’嗎,那次差一點活捉金軍統帥金兀術。後來韓世忠被封為蘄王,梁紅玉被封為安國夫人。”

譚學珍說:“這樣的民族英雄,墳墓應該保護好,不應該埋沒荒草。”

章梅說:“這碑斷了,應該接上,或者再刻一塊,滿山石頭,就地取材,也花不了多少錢。”

時文兵說:“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從古到今的英雄人物我們都應該紀念。”

史維華也有很多感慨,他隨口吟了一首詩:

靈岩山下日輝輝,矗起韓王十丈碑。

何必墳前燒紙錠,魂隨青鳥白雲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