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 共渡難關

(2023-06-20 07:20:45) 下一個

 

領導拿方案,三餐定量宜。

同窗相互助,共渡困難時。

 

全校學生像趙守榮那樣寅吃卯糧的還不止一個。他們都說是管不了肚子,管不了嘴。

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專門研究對策。經過集思廣益,最後決定全校采用固定的統一的供應方法。即每個學生每個月發一個就餐小本子,形狀像日曆一樣。但比日曆還要細,細到每日早、中、晚三餐的安排。吃飯時,把小本子交給師傅,吃一頓劃去一頓,保證學生一月三十天,天天有飯吃,頓頓不挨餓。開始是每天早晨二兩饅頭,一兩稀飯,一份鹹菜;中午四兩米飯,一份菜;晚上又是二兩饅頭,一兩稀飯,一份熟菜。正好每天一斤,剩下的三斤則發給個人掌握。實行一個月後,學生提意見,說晚上時間長,還得學習,受不了。於是學校又在晚上加了一兩,變成三兩饅頭,或者三兩米飯。這樣一來,每天就用去十一兩,一個月每人三十四斤的定量就用光了。這種限量限天限頓供應的方法,就不會再有人吃透支了,史維華也不用再為趙守榮保管分發飯票了。

常聽人說,人在生氣時吃不下飯。尤其是農村女同誌,一吵架,一賭氣,就睡覺不吃飯。但是事情也有例外,中一乙班的唐文,則越生氣越能吃。一次和班上同學吵架,一氣之下便走出校門,到大街上去了。他一邊走,一邊生氣;一邊生氣,一邊想吃東西。他邊走邊瞅著街上的糕點店,一般說,這些糕點是一兩一塊。唐文邊走邊買邊吃,把氣全撒在糕點上了。從學校到觀前街,不到三裏路,他竟吃了十塊,一個月發的一斤糕點券就這樣沒有了,這時候氣也消了。不過在回校的路上,他又懊悔了。這次吃光了,以後再生氣怎麽辦?

一個星期天,劉偉賢、應成友、史維華三人上午到動物園玩,出來時感到餓了,便到鳳凰街飯店,一人要了二兩一碗的陽春麵。這種麵條沒有什麽蓋頭,湯上麵漂幾片蔥葉和十幾個油花,醬油使麵湯變成暗黃色,鹹而鮮美,和“陽春”二字很符合。吃完了麵,劉偉賢搶先把糧票和錢都付了。史維華和應成友都要把錢和糧票交給他。

劉偉賢說:“你們收起來吧!我處境比你們好。我大哥在蘇州工作,有時星期天我可以到大哥那裏蹭頓飯吃,比你們好多了。”

史維華說:“過去我也聽說你大哥在蘇州工作。他是什麽時候來蘇州的,是老幹部嗎?”

劉偉賢說:“大哥是在抗美援朝以後,轉業到蘇州的。因為文化不高,便安排在商業部門。”

“商業部門好啊!現在物資緊張,近水樓台先得月。可以買到一般人買不到的東西。”應成友性子直,好說直話,心裏怎麽想的就怎麽說。好像有點想走大哥後門的意思。

史維華聽了,立即不以為然的說:“老應,你想到哪裏去了。現在什麽東西都是按計劃供應,沒有票證買不到東西。當幹部的更要以身作則,人家大哥能隨便違反規定嗎?”

劉偉賢說:“老史說的不錯。我到大哥家看了,家裏也沒有什麽值錢東西,沒有什麽稀罕物件。洗臉盆還是大嫂陪嫁來的那個銅盆,箱子是柳條編的,床是老式的木板床,辦公桌和我們課桌差不多,一點也不像科長的家庭。”

史維華問:“大哥在朝鮮戰場一定受了不少苦吧,現在身體好嗎?”

“大哥在朝鮮主要戰鬥在運輸交通線上,或押運貨物,或搶修道路橋梁。美機不斷地轟炸運輸線,誌願軍便不斷地在炮火中搶修。即使在冰天雪地裏也要修路架橋,保證運輸暢通,有許多戰士在敵機轟炸中犧牲。現在大哥身上還存有幾個彈片呢!一到刮風下雨就疼痛難忍。”劉偉賢介紹說。

應成友說:“蘇州醫學院的附屬醫院,水平還是不錯的,去看過嗎?得動手術把彈片取出來啊!”

“去看了,也想過動手術,但醫生說彈片靠近脊椎,那裏神經密集,動起來有風險,便沒有手術。”劉偉賢說。

史維華說:“凡從抗美援朝回來的,身體多數都有些毛病。有的是傷殘,有的是氣喘咳嗽,有的是關節疼痛。我們村有兩個從朝鮮戰場回來的,都有氣管炎哮喘,一到冬天就嚴重起來。”

“難怪啊,在那樣的惡劣環境下,寒風吹,雪花揚,一口炒麵,一口雪,能不生病嗎?國家對這些老戰士,應該特殊照顧,老百姓絕對不會有意見。”應成友很有正義感。

離學校放假還有一個多月,史維華聽說家鄉生活仍是很艱苦,眼前經常出現頭發花白的父母,麵黃饑瘦的妹妹。三個月前,他就把糕點券節省下來,準備放假時,帶些糕點回家,讓父母妹妹也嚐嚐蘇州的美食。

提起援朝事,烽煙在眼前。

複員歸國後,重擔又挑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