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十七 “楚辭”

(2023-06-19 04:56:25) 下一個

 

教師講《楚辭》,學子聽如癡。

屈賦懸明月,東方荷馬詩。

 

中文係一年級學生正在學習《楚辭》,授課的是錢教授,他是中文係的第一塊招牌,有多種著作行世。其中著名的有《人境廬詩草箋注》、《清詩紀事》、《近代詩抄》、《廣清碑傳集》,被稱為國學大師,詩詞研究家,蘇大終身教授。

大學教師講課,不像中學老師那樣逐篇逐句講解。而是研究型的,縱觀全局,旁征博引,上通下達,抓住精髓,向縱深研發。

教授指出,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被稱為東方荷馬。其作品被比喻為中國《神曲》。實際他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偉大詩人,其作品的思想性、情感力、藝術性遠超荷馬史詩和但丁的《神曲》。司馬遷稱讚他“可與日月爭光”,李白頌揚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梁啟超說:“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特前無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後無來者。”又說:“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

老師引用了這些名人對屈原作品的高度評價,激起了同學們對屈原作品的濃厚興趣。

老師又從文學發展上評論說:“《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後繼者有‘漢代樂府’、晉代陶靖節、唐代杜甫、白居易諸人。《楚辭》則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後續者有唐代之李太白,宋代之蘇辛。這兩條巨流,就像黃河與長江,幾千年來一直奔流不息。”

在講到《離騷》時,老師說:“這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長篇抒情詩的代表作。關於題旨,自古以來,有多種解說。漢武帝時,《淮南子》劉安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後漢王逸注釋說:‘離,別也。騷,愁也。言已放逐離別,中心愁思。’這個解釋較為貼切。總體看來,這是一首自傳體的長篇抒情詩。抒寫了作者濃厚的愛國情懷和複雜的思想情緒,感人至深。

“詩的開頭,便敘說了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年月,表明屈氏是楚國三大貴族之一,不同凡響。接著說起自己重視修身養性,關心內美,重在修能。怕時光遠逝,便積極進取,為國効力。故遠追堯舜,近批桀紂,痛斥黨人,踵武前王。但此情卻不為楚王所理解,反被讒言所毀謗,終遭貶逐。即便如此,詩人也不後悔,仍秉持高潔,不從流俗。

“屈原說:‘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鹹之遺則。’他把全身心都放在國家和黎民身上: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作者在詩中常以鮮花香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艾草薰蕕比奸佞小人。為了保持自己的美好品德,他說:‘亦吾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發誓追求真理,不改初衷。他雖因直諫而遭流放,但他忠貞愛國之心不變,在任何地方,他都要堅守自己做人的品德。繼續‘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曰:‘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身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麵對滾滾寒流,他仍堅持操守,發出至死不渝的決心。

“流放沅湘,行吟澤畔,他仍在憂國憂民,不斷地尋求救國之方。他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這種堅持求索精神,一直影響到今天的仁人誌士。‘覽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他尋問古賢,遙問天地,仍未得其解。

“最後在得知國將不國,哀罷郢都以後,歎息說:‘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

“在一切都失望以後,屈原懷著滿腔悲憤投汨羅而死。這是屈原的悲劇,也是楚國的悲劇。一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去了,留下的卻是令後人永遠繼承的愛國情懷。”

老師從客觀上,從詩的思想內容上分析了《離騷》和詩人的內心世界,交給同學們一把解開全詩的鑰匙。

下課後,史維華立即到圖書館借了一部《楚辭集注》,他準備細細閱讀。在高中時,他買了一本郭沫若先生的《屈賦今譯》,也閱讀過《史記》中的“屈原賈誼列傳”,但他今天更想了解原著。

中一乙班輔導員穆老師找到史維華說:“聽同學們說,你對古典文學很有興趣,以後你就擔任科代表,常和老師聯係,給同學們做好上傳下達工作。”

史維華一聽,忙說:“老師,我幹不了。南方話我現在還聽不懂,錢老師的口音更難懂,我怎麽和他溝通?”

穆老師笑說:“沒關係,時間一長就懂了。工作不複雜,老師有什麽要求,你轉達給同學們。同學們有什麽意見,你報告給老師。就這麽簡單。”

維華聽了,不好再推辭,隻好接受了任務。從此以後,中學時“老夫子”的外號便又慢慢恢複了。

古文科代表,夫子又心迷。

從此鑽研苦,詩書手不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