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十三 下鄉

(2023-06-16 04:16:42) 下一個

 

支農學子去虞山,不怕風吹不怕難。

耕讀兩行皆不誤,國家建設赤心丹。

 

史維華不知是用腦過度,還是為家鄉災情憂慮,近些天老是失眠,精神不振,吃飯胃口也不好,臉色有些發黃。穆老師見了,詢問是什麽原因。維華說:“晚上睡眠不好,不想吃飯。”

穆老師聽了,叫他到校醫室找醫生看看,吃點藥,調理調理。

遵照老師叮囑,史維華去了校醫室,醫生問問情況,檢查檢查,說是休息不好,思慮過多。開了點藥,一是開胃助消化的,一是安眠鎮靜的。

上了兩個多月課,學校接上級指示,讓新生下鄉勞動,宣傳“農業六十條”。中文係一年級共三個班,甲班是上一年的預科班,原是從高二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乙班和丙班都是今年剛招進來的。三個班共180人,除少數幾個身體不好的留校外,其餘都被派到常熟去了。其他係科新生也被派到附近的縣市去勞動鍛煉,宣傳黨的農業政策。

史維華因為身體不好,被老師留在學校,安排到學校報刊雜誌資料室幫助工作人員整理資料。

政教係王民因為會編筐,被留在學校編筐。據說編筐也是為了支援農業。

下鄉的同學都吃住在農村。為了不增加農民負擔,學校把學生的口糧、菜金都暫時撥到了農村相關的生產隊,飲食由生產隊提供。

劉偉賢、應成友在家鄉沒有栽過稻秧,沒有收過稻子,這次下鄉,正好是收稻季節。割稻子和收麥子看似差不多,實際有差別。鐮刀不同,要求不同,方法不同,他們學了半天,才掌握了技巧。他們感覺到割稻比割麥省勁。第一,不要蹲著,彎著腰就行。第二,稻茬留得比麥茬高,不費力。第三,沒有麥芒那樣紮人,好受多了。

劉偉賢說:“杏子和李子,看樣子相似,實際味卻不同,差別就在細微之間。”

應成友說:“在這水鄉我們又多學了一些東西,播種收割,風俗習慣和我們老家都不一樣。真是事事皆學問,處處有知識。”

中一乙班勞動委員顧強在鄉村大顯身手,除了割稻子不太熟悉,其他農活他都會幹。稻子上場,他忙著脫粒。脫完粒,他幫著揚場。曬好稻子,他又光著腳丫,幫著犁地。農民都說他不像大學生,倒像個農民。

章梅奇怪地問:“顧強,這些農活你在哪裏學的啊?”

顧強說:“我父親去世早,在家我又是老大,這些農活,我不幹誰幹。就這樣在學中幹,在幹中學,慢慢地就都會了。”

杜喜洲說:“你這樣幹活,怎麽上學啊?”

他想學習任務那麽重,又是學習又是幹活,如何忙得了。

顧強說:“上小學,上初中,學校離家近,早起晚睡多幹點,兩方麵兼顧,還能湊合著。到高中就不行了,學校離家遠,又是住校,沒法照顧家了。還好,這時候公社化了,農村土地都集體耕種了,我的弟妹也長大了,母親也有了幫手了。否則,我就上不了學了。”

沈之求聽了,感慨道:“你真不容易,上學,幹活兩頭忙,哪樣都沒有耽誤。是真正的工農子弟,具有勞動人民的本色。值得學習,值得學習。”他把顧強上升到政治高度評價。

時文兵也讚揚說:“顧強顧強,又顧學習,又顧幹活,越顧越強,名副其實,這個名字取得好。”

史維華走進紅樓的資料室,一股書香味夾著刺鼻的黴塵味撲麵而來。這裏藏著1900年建校以來的所有報刊雜誌,上麵積滿了灰塵。現在學校領導要求,把其中曆年來的重要學術文章都要整理出來,做成卡片,供教師們查閱。維華的工作,就是在圖書管理員的指導下,將雜誌、報紙上標出的學術論文的類別,題目,時間,出處,頁碼,作者,工工整整地填寫到卡片上。

這項工作雖然不是體力勞動,但必須細心認真,不容半點差錯。尤其是哪些文章出自哪年哪月哪日哪期哪頁的報刊上都要寫清楚,這樣才方便查閱。

這個工作要求整天坐在那裏,不斷撿索、查尋、填寫,有些枯燥無味,一般人耐不住性子。但史維華卻坐得住,而且慢慢有了興趣。在不斷地翻查抄寫中,他獲得了許多知識信息,認為對自己將來的學習必有很大益處。

進入大學以後,學校開設了外國文學,老師開出了不少作品的名單,史維華迅速展開閱讀。他利用留校這段時間,晚上讀了不少外國名著,近兩天他正在讀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讀完他寫了一首談感想的詞:

采桑子·讀易卜生“玩偶之家”

同居八載心難識,玩偶之家。玩偶之家,愛愛卿卿霧裏花。

而今懂得人生義,決意離家。決意離家,欲到山頭采碧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