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十 市景

(2023-06-14 03:07:54) 下一個

 

皇子當年此讀書,門前多是富家車。

今來千隻農家鳥,樟樹枝頭壯誌舒。

 

淮泗中學今年考入蘇大的有六個人。史維華分在中文係,王民在政教係,劉偉賢和應成友兩人分在數學係,張之倫和史大生分在曆史係。他們昨天下午安頓好住宿,晚飯後又洗個澡,睡了一夜,基本上恢複了體力。

早飯後,王民約了史維華等五個人一同上街,觀看市景,購買日用品。

出了蘇大西門,便是十梓街。街北側便是蘇州第一醫院,院兩邊是住宅樓和商店。往西走不遠,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溪,叫苕溪。溪上有座石橋,名“望星橋”,名字富有詩意。過了橋,往西數百步便是鳳凰街,聞其名不飲也醉。從鳳凰街向北,到了幹將路,左轉向西,走了百十步便到了臨頓路。由此路向北,行了不遠,便左轉向西。這裏又有一條南北水渠,河裏有幾隻小木船,似從農村駛來,上麵有蔬菜、魚蝦,岸上人家便站在渠邊購買。渠水不甚幹淨,但碼頭邊仍有不少女人在洗衣、淘米、洗菜。應成友說:“他娘的,這裏人並不比我們那裏人幹淨嘛!”

過了渠上的小橋,往西行走,便是蘇州最熱鬧繁華的觀前街。這兒有古寺、商場、影院、酒館、茶社、文物市場。此處房屋古風古貌,樓舍鱗次櫛比,布局有序,疏密得當。街巷的店鋪中有人在挑購物品,寬闊的場地上有人在觀景賞物,劇場裏傳出鑼聲鼓聲,茶館裏飄出評彈雅韻。

觀前街最美的最有名的標誌物是玄妙觀,街也以此得名。這裏是市中心,也是老蘇州的標誌地段。據說此觀始創於西晉鹹寧二年,即公元276年。極盛時有殿宇30餘座,其主殿三清殿建於南宋。是蘇州僅存的南宋木構殿宇式建築,曆史悠久,規模宏大。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它也是蘇州地區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此觀外部牆壁是金黃色,屋麵兩層飛簷,一色琉璃瓦,非常宏偉壯觀。殿內供奉的主要是老子塑像,所謂三清,即上清、玉清、太清,均為宋代雕塑的上乘之作。觀中還存有唐吳道子畫的老君像,玄宗讚,顏真卿書法等碑刻,為宋代刻石高手張允迪摹刻,堪稱“四絕碑”。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兩塊老子像碑之一,彌足珍貴。平時吸引了眾多遠道而來的朝拜者和遊覽者。人家說到了蘇州,不到玄妙觀等於沒到蘇州。它與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上海老城隍廟同為中國名城四大熱鬧場所。

史維華等幾個北方同學從未見過如此宏偉壯麗的道觀,感到驚訝。他們裏裏外外看了一遍,嘖嘖稱讚。他們沒有敬香,沒有磕頭,卻聞足了從道觀內飄出的濃濃的檀香味,算是沾了李道君的光了。

維華說:“我們班李之勝今天來就好了。”

王民問:“這是為什麽?”

史維華說:“因為唐朝李氏皇帝一直宣傳老子是他們姓李的老祖宗,所以道教在唐朝也就很快發展起來了。你想,李之勝若來,能不向老祖宗多拜幾拜嗎?”

“老王,我們不談曆史吧!天不早了,還是買東西吧。”應成友對曆史不感興趣,便提議購物回校。

於是大家各自購買自己的日用品。但物品緊缺,連吃飯的搪瓷碗、洗臉的瓷盆都買不著,史維華沒辦法,隻買了一隻陶泥碗,與其說是碗,倒不如說是盆,比碗大了一圈。其中有兩人想買瓷盆的,無奈也隻好買了個陶泥盆,比史維華的碗又大了一圈。

買了東西,他們便往回走,走著看著。曆史係的張之倫說:“蘇州這個城市真怪,你看城裏左一條,右一條河流,鄉下的船竟可以開進城裏來,發大水怎麽辦?”

“你再看,河兩邊幾步遠就住著人家,有的屋子的牆壁就徹在水邊,能安全嗎?”劉偉賢也為他們擔心。

王民說:“地理書上不是說嘛,蘇州是水城,號稱東方的威尼斯,這裏人和水共生,他們不怕水。據說城外多是河流湖泊,這裏人進城出城,大都是坐船。我們家鄉,載人運物多是車輛。這裏人進城購物,出城辦事,大都是坐船。我們那裏家家都有輛車,這裏家家都有條船。”

史大生說:“老王,你剛到蘇州怎麽知道得這麽詳細?”

王民說:“我聽大哥說的。他曾在蘇州工作過一段時間,後又調到浙江去了。”

回到學校,吃過午飯,他們休息了一個多小時,下午又在校內各處走走,熟悉熟悉環境。學校最北麵有座方塔,塔的邊上是幾幢女生宿舍樓。塔的南麵是文科大樓,中文、政教、曆史、外語四個學科的學生都住在這座樓上。文科大樓前麵有一條主幹道直通到南門。路的左側往南依次是廣播室、體育館、教室、文科辦麽室、會議室、學校西門、門南則是一座顯眼的鍾樓,鍾樓之西是教師住宅樓,住宅樓南是理科學生住宅樓。

在文科大樓的東邊是學校澡堂,由澡堂向南,依次是學生食堂、醫務室、紅樓、草坪、體育室、圖書館、學校南門。圖書館與維格堂之間是學生體育活動場地。學校東邊則緊靠外城河,常有船隻來往。

學校解放前名東吳大學,據說蔣介石之子蔣緯國曾在此就讀。學校始建於1900年,初為教會所辦。是中國第一所新型大學,是第一個建立法學係的大學,是最早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最早創辦的大學學報《學孚》的誕生地。此校名師濟濟,人才俊彥輩出。抗日勝利後,參加東京審判的法官,此校參與的法學院高材生就達16人之多。

蔣介石逃往台灣之後,猶念念不忘此校,在台灣又複製一個“東吳大學”。當然此大學已非彼大學也。

曆史悠悠高學府,許多才俊出吳中。

迎來濟濟農家子,定讓姑蘇花更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