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鄉村劇團

(2023-05-11 05:12:45) 下一個

 

敵匪清除百姓安,家家不再忍饑寒。

唱歌跳舞敲鑼鼓,笑語頻頻盡歡顏。

社會安定以後,人們勞動之餘都想尋一些樂趣。於是有人聽說書,有人打麻將,還有人賭錢。史金玉覺得這樣不行,不光影響人們的思想,還會影響社會治安。於是召集鄉村幹部開會,提出開展文娛活動的建議,要求各村幹部出主意,想辦法。

祝安說:“抗日戰爭時我們史圩有過秧歌隊,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蹺、玩花船都幹過,建議重新搞起來。”

史仰紹說:“我們村有一班吹鼓手,他們很有才藝,讓他們參加文藝隊,篤定搞得好。”

陳莊村陳逢升說:“我們村有幾個青年,很有文藝天分,也可讓他們參加。”

史大莊史小禹說:“我們村也有幾個愛好唱歌的青年,也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

史欽航說:“人力分散,不容易搞好。我建議還是由政府統一搞,把各村文娛人才組織起來,辦一個像樣的文工團。配合當前形勢,編排一些節目,既娛樂了群眾,又宣傳了形勢,鼓舞了人心。”

史金玉一聽了,說:“這個意見很好,我們鄉原來就有這個班底,一定能搞好的。請各村把文藝人才和積極分子都報上名來。”

戰爭年代,共產黨辦任何事情都很快。鄉幹部會議三天後,一支以史仰如為首的鄉文工團就組成了。他們集中人員,進行日夜排練,半個月後就和群眾見麵了。

白天,文工團到各村打麥場上扭秧歌、打腰鼓、踩高蹺,晚上則是演戲。

學校的小學生隻要下課,便跟著文工團跑。他們最喜歡看踩高蹺,感到很刺激。踩高蹺的人手裏拿著扇子,一邊唱,一邊扭著秧歌。有時踩著高蹺,順著搭好的木板爬上大桌子,再往下跳。有時甚至爬上兩張疊起的八仙桌往下跳,讓看的人都捏著一把汗。有的技藝高的人還能踩著高蹺從桌子上翻跳下來,像鷂子翻身,美極了。

秀玉、秀菊姐妹兩個看人踩高蹺,心裏發癢,但又沒有膽量去參加文工團。便請大伯給她們做了兩副木高蹺,經常偷偷地在後圩牆內,扶著牆慢慢地練習。

維華對聽書、看書入迷,對看戲也入了迷。隻要聽說在哪個村子演戲,晚飯後他都會拉上老虎,兩人前去觀看。

那時農村演戲沒有戲台,也沒有燈光。戲台是用秫杆簾子圍成的一個土台,兩邊台口,樹立了兩根柴把,柴把上放上燈盞,燈盞內裝上油,油裏放了兩根粗棉線,點著了便是兩盞燈。

台口前挖了一條橫溝,是防止人擠到台上,妨礙演出。維華、老虎兩人往往提前趕到,趴在溝內等著看戲,天氣再冷也不願意離開。他們看《白毛女》,見楊白勞喝鹽鹵死了,竟然哭了起來。看到黃世仁迫害喜兒,竟然要衝上台揍黃世仁,被守舞台的工作人員攔住了。

他們看《兄妹開荒》,看《紡棉花》,看《南泥灣》,樂而忘返。直到散場,兩人才摸著黑回到家裏。母親見兒子遲遲不回,一直在等著。

史圩文工團演藝水平較高,內容很好,在周圍的幾個鄉當中比較有名。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女演員。幹部也曾動員一些年輕婦女參加,不是自己不敢,就是家長不願意,所以許多女角色都是男扮女裝。經常扮著女孩上場的有徐莊的徐華安、徐安頌,大莊的史由山,史渡的史學儒。他們穿著花褂子,紮著假大辮子,往台上一站,儼然像個大姑娘,很吸引人的眼球。

一次史仰如扮成一個老漁翁,持著杆子在釣魚,史學藝則在一隻破筐裏裝著摸魚,左摸右摸。扮演婦女的徐安頌背著一個魚簍,在旁催問說:“當家的,摸到嗎?”

“摸到了。”摸魚人回答。

“快放到魚簍裏。”背簍子的人說。

“嘿,他媽的,不是魚,原來是老蔣(礓)。”摸魚人垂頭喪氣地說。

“老蔣也要,不能吃,可以墊牆跟。”婦人說。

大家轟的一聲會意地笑了。

遼沈戰役從9月12日開始,到11月2日結束,共消滅了國民黨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消息傳來,人心大振。史圩鄉文工團日夜編排節目,以文藝形式進行慶祝。

與此同時,根據上級指示,淮海地區人民積極組建擔架隊、運輸隊,發動群眾做軍鞋、磨麵粉、烙幹糧,準備迎接淮海戰役。

祝雄所在的洪澤湖成子湖遊擊隊,維業所在的縣獨立團,也都奉命開往徐州。史欽航被任命為史圩鄉運輸隊隊長。本來,祝安要求帶隊。

史鄉長說:“你年紀大了,孩子又多,家庭離不開,還是讓年輕同誌去吧。”

張二姐帶著閨女秀玉,侄女秀菊和圩裏妯娌幾個,日夜縫軍鞋,磨麵粉。

寶銀老太聽說兒子要帶隊,往前方運糧運草。對欽航囑咐又囑咐,讓他多帶衣服,不要挨凍受餓。

寶銀老太太隻有一個兒子,一個閨女,都還沒有結婚,所以她特別放心不下。

祝善聽說小兒子所在縣大隊也要去攻打徐州,愁得晚上睡不著覺。祝安聽說後忙去勸,說:“你放心,他們又不是正規軍,去了也隻是負責看守俘虜,不會衝鋒在前,你盡管放心,保他沒事。”

嗩呐聲聲響,秧歌奏凱旋。

前方打勝仗,百姓勇支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