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九 改革

(2023-05-29 23:58:13) 下一個

 

種田需改革,良種出良苗。

莫守老觀念,追風逐浪高。

 

為了發展經濟,提高產量,兩淮地區一方麵提倡有條件的地方進行旱改水,種水稻;一方麵大力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如“勝利百號山芋”、“岱字棉”、“碧瑪一號小麥”。史祝善聽了,不以為然。他說:“什麽優良品種,種子價錢那麽貴,買它不合算。隻要有肥料,人不懶,不旱不澇,就能有好收成。”

社長史欽航批評他說:“我知道你是種田好手,但是你也要跟上形勢,學會科學種田。俗話說:好種出好苗,爛樹出歪桃。選媳婦還想選好的哩!”

薑二舅也說:“壞蛋養不出好兒子,癟種子長不出好芽子。政府不會坑害老百姓的。還是用優良品種好。貴一點不怕,產量提高一點就補上了。”

多數人都讚同使用優良品種,祝善一個人也拗不過大家。而且現在是集體耕種,統一規劃,他也無力阻止。不過他心裏還是憋著氣,覺得現在種地也不自由了,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了,再想當模範也難了。

九月,縣城北部,六塘河以北巴集、汪集、榴集、裏仁一帶,突遭台風、暴雨、冰雹襲擊。最大風力達到10級,最大雨量達到150毫米。倒塌的房屋有11000多間,死傷60多人。吹倒樹木49000多棵。有的地方還下了冰雹,大的有雞蛋大。部分禾苗被砸毀。據統計有250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受災。

王偉副縣長立即帶領財政局長、民政局長、工商局長、農業局長下到六塘河兩岸各鄉鎮進行調查研究,指導搶險救災。於此同時,縣衛生局也立即派出醫護人員赴災區搶救受傷人員。

汪集區區長史金玉帶領區政府所有幹部到各鄉村進行災情調查。史金玉到了史圩鄉,聽了史仰居和史祝安兩人匯報災情以後,便指示他們立即組織人員幫助修理被毀壞的房屋,救治受傷人員。對已被水淹雹打的莊稼,要準備好補種其他農作物。早作準備,防止來春發生饑荒。注意保人、保糧、抗災、救濟一齊抓。

縣政府號召全縣人民捐資捐物,救濟災區人民。據統計,全縣捐衣服15萬件。縣政府對災區減免公糧840多萬公斤,發放農副業貸款245萬元。安定了廣大群眾的情緒。

漁鎮中學自從演出了《白毛女》以後,校院裏經常飄起“北風吹”的歌聲,許多人都認識了伍漢和吳白雲。於是有些頑皮的學生便常在院裏高唱“萬裏無雲喲好青天喲!”故意抬高“無雲”二字,使人意識到與“吳雲”是諧音,搞不清是調侃還是愛慕。還好,吳白雲聽了並不介意。

到了初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材作了大的改革,變成了《文學》和《語法知識》兩種內容,仍由一個老師教。“語法”重點講字、詞、句的分類和結構。“文學”主要講析具有經典性的古詩文和現代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這部分很受學生喜愛。

《文學》課本第一課就是《詩經》裏的《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接著一篇是《詩經》裏的《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這兩首詩,像春風一樣,吹動了少男少女的心,一天不到,他們都會背誦了。尤其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和“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兩句不斷地的響起,不知是誰念給誰聽的,也不知裏麵有沒有暗語。

金啟枚和史維華兩人特愛這些古文,立刻就產生濃厚的興趣。放寒假時,史維華從“老古人”家借了一部《春秋左傳》背回了家。這是一部木板書,沒有標點符號,連注釋都是古文,而且注音用的是反切,開始時維華不知如何切法。而且是經傳合一,忽然大字,忽然小字;忽然正文,忽然注釋。需要不斷辨識,不斷轉換思維,讀起來非常困難。史維華下決心堅持讀下去,二十多天,夜以繼日,終於把它啃完了。他從難到易,從不懂到懂。他真正體會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挑燈寒夜讀《春秋》,生果初如骨梗喉。

螞蟻啃書常咀嚼,便從字裏見精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