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 沈小

(2023-05-19 00:57:57) 下一個

 

轉學上高小,奇聞格外多。

相差年歲十,父子共吟哦。

 

史圩小學隻有初小,升到五年級六年級時,必須到沈黃莊高小去上學。秋季開學時史圩小學有25個學生升入高小,他們都去沈黃小學就讀了。   

沈黃小學距離史圩有六裏之遙,孩子們上學從史圩出發,經過史莊、徐莊、陳莊才能到達學校。一路都是曲曲彎彎的泥土小路,陰雨天特別難走。沈黃小學的校舍,原是一個姓陳的地主家的四合院。北堂屋是老師的住房兼辦公室,東西兩邊廂房是教室。南屋東頭是廚房,中間是大門和過道,西邊一間房子則是收藏室。學校門前原是菜園,後平整為操場,上麵立了一副籃球架,這在附近幾所初小是沒有的。

教高年級的都是正式的中師畢業的老師,一般都在二、三十歲左右。教語文的是三十多歲的陳老師,手腳都有些殘疾,上課都拄著拐杖,板書寫字都用左手,改作業都用毛筆,同學們見了都很敬佩。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老婆孩子都帶在身邊,一家三口都住在學校的廚房裏。教數學的是皮老師,二十多歲,個子不甚高,但人很精明,課講得精準利落,從不拖堂。

教曆史、地理的是朱校長,據說是淮陰老八師畢業。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穿件灰藍布長衫,四方臉,紅光滿麵,戴著一頂瓜皮帽子。平時走路,不快不慢,穩穩當當,儒雅斯文,一副長者形象,一見便令人肅然起敬。朱校長講起課來,慢條斯理 ,引經據典,常引人發笑。

還有一位姓李的和一位姓徐的老師,他們都在二十來歲,都在教低年級學生。他們和皮老師都很愛體育活動,常見他們在打籃球。因為剛解放不久,學生不多,上高小的更少。五年級、六年級都隻有一個班,每個班50多人。大多數是男生,兩個班隻有一個穿長衫的女孩子。低年級也隻有學校附近莊上的幾個黃毛丫頭,女孩上學還沒有形成氣候。

學校的學生即使在一個班級,年齡相差也很大。維華和維營當時才11歲,但同班學生中有姓宋的兩個同學都快30歲了,他們的孩子也在沈黃小學二年級上學,父子同校,相差僅兩個年級,實屬奇聞。有人說他們是為了躲扒河出差才上學的,有人說解放前他們沒有錢上學,解放後有機會了他們才圓了上學讀書的夢。在維華看來,不管什麽原因,想上學就是好事。他聽維新大哥講過,古代有個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最後成了唐宋文壇上的八大家之一。所以有誌不在年高。

語文陳老師一手拄著棍,一手膀肢裏夾著課本,慢慢地走進教室。他望望黑板上,見有幾個粉筆字,歪歪扭扭貼在黑板上,便放下拐杖和教本,準備拿黑板擦去把它們抹掉。坐在前排的維營見了,連忙站起來說“老師,我來擦!”說完,便拿起黑板擦把幾個粉筆字擦掉。

同學們見了,一起鼓掌。

陳老師今天講了課本上關於列寧尋訪朋友的故事。說的是列寧想找一個養蜂的朋友,卻不知道他的住處,忽然靈機一動,何不讓蜜蜂引路。於是他順著蜜蜂飛行的方向,終於找到了朋友。故事告訴人們,遇事要善於分析,尋找答案,解決困難。陳老師講語文課,像說書一樣,有聲有色,引人入勝,而且往往深入淺出。他講瞎子摸象那篇課文,分析說,看問題要全麵,不能隻憑一點一麵就下結論。摸著大象牙齒,就說大象是圓滾滾硬棒棒的;摸著尾巴,又說大象是毛絨的,一條條的。這不是相差十萬八千裏嗎?

維華最喜愛的是朱校長,一副長者的慈祥的麵孔,一種端莊儒雅的風度,一口溫和而低緩的淮陰話,一手嚴正而漂亮的毛筆字、粉筆字。同學們都很欣賞他的粉筆字,不潦草,不傾斜,平平正正。許多同學看了,都在心中描畫。朱老師自己說他的字是學的何紹基體。同學們聽成“火燒雞”,都笑了起來。朱老師知道同學們笑的原因,便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上“何紹基”三個字,並嚴肅地說:“我說的是何紹基,不是火燒雞。是姓何的何,介紹的紹,基礎的基。而不是火柴的火,燒飯的燒,下蛋的雞。”

同學們聽了又發出一陣大笑。朱校長又進一步解釋說:“何紹基是清朝大書法家,文章和字都很好。”

他怕學生還搞不清楚,便又在黑板上寫下“何紹基,字子貞”,而後又解釋說:古人習慣,在名字之外再取個字,字與名字意思要相近,相輔相成。切不可相反。他這麽反複解釋,無意中又增加了同學們不少知識。有一次上曆史課,他講西周曆史。講到薑太公80歲還在渭河邊上釣魚,魚沒有釣到,卻釣到了周文王。文王訪賢,見到薑太公,相談甚歡,便聘請他為軍師,後來幫助周王治理國政,打敗商紂王,建立大周王朝,最後薑太公被周武王封在山東,位列公侯。在講到周武王弟弟周公名字時,他怕同學們再次誤聽發笑,便先在黑板上寫下“周公,名姬旦”,而後強調說是姓“姬”的姬,“元旦”的旦,不是吃的“雞蛋”,結果同學們還是發出一陣大笑,但這次不是誤會的笑,是對老師有趣解說的笑。

畢竟是高小,師資格外強。

門前飛鳥叫,院裏書聲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