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 治淮

(2023-05-17 04:58:03) 下一個

 

治理淮河軍號響,民工百萬精神壯。

船裝沙石築堤高,豫皖江蘇春浩蕩。

 

1950年中國人民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一條在國外,進行抗美援朝的浴血鬥爭;一條在國內,進行生產建設的艱苦奮鬥。大抓農業,興修水利。恢複生產,狠抓工業。

導沂整體工程於5月份完工。先後共動用了淮河以北十個縣的民工,挖河道144公裏,築堤岸230多公裏,建河壩12座。共挖土方3800萬立方米,共遷移6604戶人家。僅灌雲一縣,就先後動員民工20萬人次,完成了560萬立方土,供應糧草2500萬公斤,運送石頭2000立方米,麻袋2萬條,行河大纜1000丈。蘇北地區黨委書記肖望東,導沂司令部司令淮陰縣委書記李廣仁,華東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蘇北區委副書記萬眾等多次到工地視察指導,終於在1950年5月20日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在祝捷大會上,領導宣讀了周恩來總理的讚語:“一旦人民當了家,作了主人,在建設祖國的事業中,必然會發出無窮無盡的力量。蘇北人民這樣幹是正確的。”在大會上,史圩鄉民工矛頭、湯同許和史祝安都受到了表揚。

這一年,夏季大雨時,運河以北邳、泗、沂、沭、灌地區洪水明顯減弱,沒有造成災害。但是運河南淮河中下遊受災麵積卻達到4300多萬畝農田,受災民眾達1300萬人。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銅柏山,流域麵積有19萬平方公裏,流經豫皖蘇三省,有多個水係,僅沂沭泗灌水係就有8萬平方公裏,一直影響到魯南地區。淮河流域地處中國南北過渡地帶,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降雨時節不均勻,容易出現洪澇或幹旱。南宋時黃河改道由汴、泗入淮,造成淮河水係混亂,河道排水不暢,常會決口,釀成洪災。為了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命安全,即使在國家內外困難時期,中央也研究決定要根治淮河。毛澤東同誌指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

1950年10月14日,中央頒布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毛澤東指示國務院即刻由水利部部長傅作義掛帥,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淮河沿線進行勘測,拿出治淮方案。水利部雷厲風行,動作迅速,11月6日“治淮委員會”便宣告在安徽蚌埠成立。曾山任委員會主任,皖北區委書記曾希聖和吳芝圃任副主任委員。治淮工程正式開始。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治淮方案原則是“蓄泄兼籌”。既要解決幹旱時的灌溉,又要解決洪水泛濫成災。方案決定上遊以攔蓄為主,中遊蓄泄並重,下遊則開引入海水道。整個工程要築建數座水庫。毛澤東主席指示:“導淮必蘇皖豫三省同時動手,三省黨委工作計劃均須以此為中心。”

委員會宣布抓緊工作,準備從10月下旬即在部分地區開工。初步決定第一期工程在三年內完成。

三省淮河兩岸人民為了家鄉的福祉積極行動起來,動員了50萬人參加到工程建設中去。泗澤縣副縣長史祝雄親自率領洪澤湖民工日夜戰鬥在淮河大堤上。他們用木船從盱眙境內的山上運了10000多立方米石頭到治淮工地。為了加固洪澤湖東岸大堤,他把兒子維榮也送到了工地。

維榮母親胡菱雖然年過半百,但仍有一副熱心腸。她原是漁家女兒,吃過許多苦,遭遇過許多次危險。幸虧共產黨來了,才獲得翻身自由。現在是越活越有精神,越幹越有勁。自從父母與婆婆去世後,她便沒有再下湖捕魚。她一邊到街上賣點魚,一邊料理家務。解放前,她曾利用打漁賣魚機會,不斷探訪情況,向丈夫匯報敵情,成為湖上遊擊隊的編外人員。現在見丈夫、兒子都忙碌在治淮工地上,她又呆不住了,想為治淮作點貢獻。她組織一批漁民姑嫂大嬸們,把所打的魚蝦,所釆的蓮藕菱角,一齊賣到工地上,保證民工的健康,增強民工的體力。所以工地上經常見到她們的身影,民工們親熱稱呼為“漁民大姐”、“漁民大嬸”。

祝雄夫妻二人和兒子都在工地忙碌著,家中隻剩兒媳婦杜鵑在家看孩子,處理家務。

解放後,政府經過多番調查取證,尤其是從上海公安部門的曆史資料中得知,祝雄父親史欽仁是早期中共地下黨員,參加過北伐,參加過上海工人起義,“四·一二”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查證後,政府特此向祝雄家發放了革命烈士證書。遺憾地是祝雄母親生前一直不知道詳情,還一直認為丈夫是一個無情無義,對家庭不負責任,拋棄老婆孩子,遊蕩江湖的人。祝雄得知父親原來是一個勇敢的革命者,從清末參加義和團反清反帝,到投靠孫中山,再到參加共產黨,參加北伐,參加上海起義,直到為革命犧牲,一輩子出生入死,沒有享受過一天安定的幸福生活。祝雄把父親一生的軌跡梳理一遍,既為父親悲傷,也為父親驕傲。他決心繼承父誌,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多做工作,做好工作,不給父親丟臉。

史家三代人,個個有精神。

昔日驅強寇,今天創業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