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重建“史小”

(2023-05-14 05:59:17) 下一個

 

昔日貧窮難讀書,而今解放覺心舒。

家家送子學文化,一片書聲出村居。

 

    解放後,農村要求讀書的孩子多了。原來辦在私人家中的流浪似的史圩小學已無法擴招學生。史圩鄉政府研究決定立即在史家祠堂的舊址重建史圩小學。

    在廣大幹群的積極努力下,僅用半年時間,便建起了四間教室,兩個教師辦公室,兩間廚房,同時打造了二百五十套桌椅。

    除了原有的徐老師、崔老師以外,又新聘了沈佳玉、魏新陽、胡書傑三位老師。區政府任命徐照遠老師為校長,沈佳玉老師為教務主任。這年秋季開學,師生們便搬入了新校,學生也結束了自帶課桌的曆史。

    舊日的祠堂不複存在了,隻有一口古井和一棵三百多年的銀杏樹還在校院裏。古井可供師生們用水,銀杏樹可用來回顧曆史。史金玉曾在此辦學,農民夜校曾在此成立,抗日遊行曾從此出發,日本鬼子炮轟祖廟,女英雄董英在此犧牲,往事曆曆,令人歎息。

    開學第一天,徐校長在開學典禮上就提出了辦學方針:德、智、體全麵發展。要做到三熱愛: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人民。要繼承原來史圩小學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不要忘記過去,不要忘記先烈們為了我們今天的安居樂業而作出的犧牲。他著重介紹了董英烈士的英雄事跡,會後又帶著師生們在學校後牆邊烈士犧牲的地方憑吊了董英烈士。事後,沈佳玉老師寫了一首詩貼在銀杏樹上:

土塘水淺滿蘆葦,銀杏枝頭青鳥飛。

烈士英魂香永在,師生崇敬永懷追。

    重建的史圩小學,離史莊有二裏路。從莊上通往學校有兩條路,一條從莊後的交通溝斜著通向學校,距離比較近,但下雨天不好走,而且溝邊曾打死幾個日本鬼子,孩子們有些害怕,不敢從此過。另一條路則從莊後向東,再向北,從史姓老祖墓東邊走過,再到學校,等於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距離雖遠些,但平坦好走。史莊維憲、維華、學祥、維營等幾個孩子喜歡走這條路。

    這年夏秋之交,六塘河北連遭大雨,河堤幾處決口,許多莊稼被淹沒在水裏。史莊東麵原來就比較低窪,被稱為東湖。現在一眼望去,汪洋一片,花生、山芋都泡在水裏,玉米、高粱也隻露出了半截。鄉村幹部們組織群眾日夜排水抗災,但已是溝滿河平,很難排泄。

    這裏人家的房屋都是土牆草屋,被水一泡,常見牆倒屋塌。史仰居、史祝安、史大膽等鄉村幹部日夜巡視,提醒大家防洪、防身,注意安全。

史圩小學因為建在高高的祠堂舊址上,沒有受到洪水包圍,但校門前的大汪塘裏早已水滿溢出。青蛙日夜聲嘶力竭的鳴叫,經常從汪塘裏跳到學校門口,甚至爬進教室,跳到桌椅上,嚇得孩子們大叫。

    周圍上學的孩子們卷起褲子,光著腳丫,拄著棍,趟著水,走向學校。

    學校的幾位老師擔心學生的安全,天天站在校門口望著一個個學生進校離校。徐校長和老師們商議向上級提出停課建議。建議獲得批準後,便宣布停課一周。

    幹群們仍在積極排洪救災,縣政府指示,各地方要加大力度抗災保糧,確保明春沒有一人逃荒,沒有一人餓死,絕不能讓舊社會的悲劇重演。

農田成澤國,大水沒稼禾。

政府籌方策,齊心渡劫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