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五 給烈士安家

(2023-04-19 01:55:20) 下一個

 

戰士歸來奏凱歌,鼓鑼響徹六塘河。

常思烈士英風在,敵偽猶存莫止戈。

劉灣劉傳梅聽說新四軍二支隊六團攻打林宮渡,犧牲了20多人,急忙到處打聽哥哥劉傳相的情況。忽聽東南莊人說傳相犧牲了,他急忙到汪集區政府找王偉詢問。王偉又立即向新四軍二支隊打聽,部隊回說劉傳相文書確實犧牲了。王偉把此噩耗告訴了傳梅,傳梅聞聽,放聲大哭。

王偉安慰他說:“小兄弟,莫要哭,你大哥作戰勇敢,衝鋒在前,奮勇殺敵,不幸中彈犧牲,被軍部評為作戰英雄。我們都得好好向他學習。”

劉傳梅哭著說:“區長,我母親身體不好,侄女又小,才六個月大,母親和嫂子怎麽能忍受得了?”

王偉說:“這個不幸的消息,你暫時不要告訴大娘和嫂子。等過一段時間,我親自去你家安慰她們。”

“我得去尋找大哥的遺體。”劉傳梅哭著說。

“你就不要去了,部隊和政府已經做了妥善處理。因為天氣熱,烈士們的遺體均已裝殮入土了。”王偉一邊勸說,一邊流著眼淚,看著眼前這個尚未成年的少年。

劉傳梅無奈,隻好懷著悲痛的心情回家了。臨走前,王偉又交待,暫時不要告訴大娘和嫂子。

林宮渡大捷後,淮北與淮南根據地連成一片,廣大人民載歌載舞,慶祝勝利。史圩鄉政府召集了史仰如、史維蘇、史學藝一班吹鼓手,又發動廣大群眾,組織千人歌舞大會,慶祝林宮渡戰役的巨大勝利。

祝安把幾個侄女和兩個女兒都發動起來了,要她們參加扭秧歌,去學唱革命歌曲。

大會開始,史金玉簡單地介紹了林宮渡戰役情況和勝利的意義,接著表揚了參加這次戰役的遊擊隊和民工中的英雄人物。史大膽、青石、矛頭、祝安都受到了表揚。並向他們頒發了淮海區政府印發的獎狀。

頒獎時,史仰如等吹鼓手立即動起手來,鑼鼓震天動地,喇叭響徹雲霄,鞭炮齊鳴,喜鵲高叫。

頒獎以後,各村組織的秧歌隊便逐一登場。鑼鼓敲著節拍,喇叭吹起曲調,秧歌隊便跟著舞了起來。大家邊舞邊唱陝北民歌《工農齊武裝》:

“工農齊武裝,衛國保家鄉。熱血滿胸膛,抗日上戰場。建立農村根據地,英勇戰鬥在敵後方。

平原到山崗,到處開戰場。展開遊擊戰,人民力量強。撒下開羅和地網,打得敵人無處藏。

前方打勝仗,後方支前忙。軍民一條心,勝利有保障。打敗日本侵略者,革命紅旗迎風揚。

跟著毛主席,跟著共產黨。萬裏征途上,握緊手中槍。前赴後繼為人民,迎著勝利向前方。

前赴後繼為人民,迎著勝利向前方!”

大家邊唱邊跳,邊跳邊唱,隻跳得全身冒汗。舞會結束,史家六姐妹興高采烈回到家中。

淮海地區從抗戰開始,七年中軍民犧牲了數千人,掩埋在各個地方。林宮渡戰役之後,泗沭縣和淮海六分區決定給烈士們安個家,讓他們有個光榮而又清靜的地方安息。

經分區和泗沭縣政府討論研究,決定在裏仁西建立烈士陵園。

裏仁鄉負責選址征地,汪集鄉負責材料籌備,民工組織,王偉擔任施工主任。

由於工作抓得緊,群眾積極性高,僅用了兩個月時間,陵園便建成,接著便將各處掩埋的烈士遺體遷移進園內。烈士碑文由淮海區主任李一氓親自撰寫,其文如下:

封豕長蛇,盤踞上國;城狐社鼠,糜爛是邦,亦既八年於茲矣!所幸八路軍、新四軍抗戰部隊,江淮會合,遊擊堅持。四年之中,滌蕩所至,鄉裏粗得靜寧,人民蒙其庇托。民主壁壘,屹然敵後。竊以倭寇,於明則塗炭東南,於清則割地輸款;然深入腹地,迭陷名城,掠我資源,奴我民族。弄張邦昌之政府,屯金兀術之膻腥,久曆時日,未有若今日之甚者。而我淮海健兒,義旗高舉,保一方幹淨之疆土,樹百世民主之楷模。殊無一彈一餉,受助中樞;仍前仆後繼,效命家國。雖猖撅之賊寇,亦不得不遍布碉堡,困守孤城,視為侵略中國所遭之癌。敵後戰場,於此開辟,民主根據地,於此創建;比之往史,確乏前例。唯八年抗戰,日月蹉跎,雖勝利之可期,尚反攻之有待。讓長春官裏,留釜底之遊魂;使衡嶽山下,添西竄之妖氛。受患日深,元氣日損,此其故何也?豈不見宰衡以獨裁為廟略,將帥以幹戈為兒戲;軍令政令之說行,而賞罰不明;異黨奸軍之說行,而敵友不分。廠害益熾,人心益疲,致遭商隊之譏,遂成觀戰之實,有以致之哉!故八載至今,我國仍不能不止於抗戰相持之局,我泗沐仍不能不處於敵後被封鎖之境。由於相持於敵後,敵偽仍得肆其騷擾劫掠之毒,而人民之生命財產,仍不能不感受威脅。於是而保衛鄉土,堅持敵後之忠勇將土,仍不能不有壯烈之犧牲。謀國之咎誰屬?求勝之途何在?固已昭然。民國三十三年孟冬,邦人士有泗沐昭忠祠之建,以主祀抗戰以來之死於保衛泗沭者,八路軍、新四軍陣亡將士及地方殉難義兵皆與焉。複於祠側辟愛國之隙地,為泗沐抗日烈士公墓,以安八路軍、新四軍陣亡將士及地方殉難義兵之遺體。崇德報功,固得其宜。為鬼亦雄,其魂亦忠,其誌亦烈,而其事亦可哀已。蓋反攻如早,勝利已獲,今日動蕩之敵後,豈非和平之鄉村;今日殉國之烈士,豈非建設之幹部耶!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一日成都李一氓謹誌。

陵園建成之後,李一氓題其園名為“愛園”,並作詩曰:

“柳圍濃綠一春過,愛字題名意若何?

漫草壯詞留石壁,還從淮水逐胡戈。

萬花種就江山闊,誌士生成肝膽多。

風雨六塘堤上下,八年常與國銷磨。”

立碑開園之日,淮海各分區、各縣政府、鄉政府都奉送了花圈,各級領導和群眾代表一千餘人參加了祭奠大會。

史維新會後將碑文全部抄錄下來,帶回家後,拿給了自己的老師宏二先生觀看。

二先生看罷,驚喜地說:“沒想到被稱為土八路的共產黨中竟有如此高雅的文化人物。碑文中痛斥了日寇對中國曆史性的瘋狂侵略,還揭露了國民黨首腦們的一方麵無能,一方麵反共,造成中國人民長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行徑。高度讚揚了解放區廣大軍民浴血抗戰的英勇精神,真是好文,好文!軍中有如此能人,豈能不勝?”

維新笑道:“老師,共產黨內有如此大才的人,數不勝數。且不說毛、朱、周、劉、任,單新四軍中就有陳、粟、羅、張、鄧。”

烈士安家在愛園,曾將鮮血薦軒轅。

如今寢息裏仁境,且望兒孫鑄鐵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