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 辦學

(2023-01-28 02:56:28) 下一個

 

先生辦學不辭勞,大眾添柴火焰高。

學校開門民大喜,兒童掀起報名潮。

史金玉為籌建學校日夜操勞。他每天天一亮,草草吃點飯就過得河來,到史家祠堂料理建校事務。祠堂滿院都堆著做桌椅的木頭,史先生害怕有所損失,夜裏就住在祠堂裏。

史仰橋說:“這裏沒有床鋪,天氣還有些冷,你不能住在這裏。你放心,我替你看著,保證不會少一根草棒。辦學校是造福鄉裏的事情,不會有人來破壞的。再說我們祠堂還有老祖宗,還有劉老爺管著,沒有誰敢來偷東西的。”

史金玉笑著說:“有你老叔看著,我自然放心。不過老是讓你操心。我實在過意不去。畢竟這事是我挑起的。”

“你又把我當作外人了。你來辦學是為我們姓史子孫的。我幫忙是應該的。”史仰橋說。

史金玉小時聽說史祠堂裏的劉真君劉老爺有神威,經常嚇唬人。但他不相信。他相信的倒是史仰橋這位老大叔。

不過,老叔史仰橋還是相信的。他昨天晚上就在老祖像前上了三炷香,禱告說:“老祖,先生要在這裏辦學,裏裏外外吵吵嚷嚷,院子裏又搞得亂七八糟,影響你老休息了,請不要生氣。不過,這也是為你老子孫後代好,讓他們當中能多出點人才,也給你老增加一些光彩。所以還請你老保佑幫忙把這事辦好。”

禱告了老祖以後,他又到劉老爺座像前上了三炷香。請求說:“你老有神靈,請護佑我們把學校辦好。我知道你喜歡孩子,學校辦起來了,會有許多活潑機靈的孩子來到這裏上學,看見他們,你一定會高興的。現在有些打擾,請不要生氣。”

匯報了祖先,報告了神仙以後,史仰橋一身輕鬆,他堅信學校一定會辦成。辦學的勁頭又增加了十分。這些事和想法他沒有對史金玉說,他知道先生是不相信這些的。

聽說學校需要一百套課桌椅,族長史寶文又知曉各莊,凡會做木工活的都到祠堂幫忙。工錢將來祠堂田產收入中統一發放。

老祖祠堂有四百畝香火田,每年田租收入是可觀的。所以史老太爺的話是有底氣的。

聽了族長的話,各莊的木匠都來了。一時間祠堂院裏院外,都是鋸木頭的聲音,刨木板的聲音,鑿眼開榫的聲音。

祝本對父親說:“爸,你年紀大了,就不要去了,我一個人去就行了。”

飲義二爺說:“不行,我一定得去,重活幹不了,我還可以幹點輕活嘛!大鋸拉不動了,放墨線,鑿榫眼,刷油漆這些活我是可以做的。”

祝本見說服不了父親,便天天陪著父親到祠堂幹活。

桌子是單人課桌,桌麵下有個桌肚,可以放書本文具。椅子也是單人坐的。椅麵是木條做的,有靠背。

除了課桌椅,還為老師做了三張辦公桌,又做了兩塊黑板。

桌椅黑板的油漆都是史金玉個人出錢購買的。油漆工作則是在欽義二爺的帶領下完成的。

在全家族的努力下,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祠堂小學的校舍就修葺好了,桌椅設備也打好刷好了。竣工那天,學校門口放了一掛長長的鞭炮。引動了周圍幾個村莊的人們都來觀看,個個拍手稱讚。

學校建好以後,關於校名的確定曾經有過一番爭執。史姓家族中的長老們都主張叫“史祠堂小學,”主要想彰顯家族榮耀。

史仰高父子主張叫“史圩鄉小學,”很明顯是想增添鄉長的光彩,而且揚言,不同意,鄉政府就不支持。

有人建議幹脆就叫“史金玉小學。”史金玉聽了,連連擺手說:“使不得,使不得,辦學校是為了家鄉父老,怎麽能用個人的名字,把學校變成私人的財產呢?”

最後大家議論說:“學校雖設在祠堂,但學校和祠堂畢竟是兩回事,不宜叫祠堂小學,學校是私人辦的,鄉政府沒出一分錢,沒出一個人力,也不該叫“史圩鄉小學。”於是,大家決定,學校定名為“史家圩小學。”不僅地址連姓名都固定了。至於鄉政府支不支持,大家認為無關緊要。

學校定名以後,便發布廣告,向周圍村莊招生。廣告上赫然蓋著“史家圩小學”五個紅彤彤的大字。這五個字的章也是史金王自己刻的,沒花一分錢。廣告上注明,學校沒有吃住的地方,暫時隻收十裏之內的走讀生,男女不限。不收學費,每生每學期隻繳納兩塊大洋,用於課本文具,及教師辦公用品。

欽雲兄弟幾個聽說學校不收學費,都想送自己的孫子去上學。

祝善兩個兒子,大兒子腿腳不大好,不打算讓上學,欽雲說:“你想法錯了。正因為腿不好,不能幹重活,學點文化將來有大用。”

“那就不叫老二上學,兩個上學負擔不了。”祝善說。

“一學期才兩塊大洋,一年也不過四塊大洋。兩個孩子,一年也就八塊大洋。八塊大洋你就負擔不了啊!沒出息!你背糞箕一年還能弄他十幾塊呢!”欽雲三爺說。他深知沒文化的苦,要有文化怎能讓大蘭家冤沉大海呢!

“那麽,我也學你背糞箕去。”祝善咕嚕著。

“種地人背糞箕是自然結合,有什麽不好意思。”祝善咕嚕的聲音不大,但還是讓三爺聽到了。

祝賢家是一個兒子,三個閨女,他見二爺家兩個孫子都送去上學,也決定讓兒子去上學,雖然年齡小一些,但孩子機靈,估計上學是沒問題的。

三爺對祝賢說:“聽說學校還收女學生,你家兩個閨女,不能送去上學嗎?”

學生有了,而且超出了預期。史金玉有些犯愁了。他打算給學生開語文、數學、地理、曆史、自然、體育、音樂等七門課,但原來隻請了一位老師,現在看來,至少還缺一位老師。他問史仰橋,附近還能否請到老師。

史仰橋想了一想說:“史大莊史仰嵩是剛從淮陰師範畢業,聽說現在賦閑在家,不知能否請來做老師。”

史金玉一聽,高興地說:“師範畢業的,正適合做老師。請老叔馬上帶我去請他。”

史金玉在老叔陪同下,找到了史仰嵩家,說明來意。史仰嵩畢業在家,正愁找不到工作,聽史金玉一說,高興地說:“我願意,在家鄉工作,為家族父老兄弟服務,也是很好的事情。”

老師確定以後,便進行教學分工。校長史金玉自任數學、體育、音樂三門課。史仰嵩任語文課教學。早期聘請的王述金老師任地理、曆史、自然三門課。分工後,各自進行教學準備。

接著學校便向學生發出通知,決定於9月1日正式開學。

而後史金玉親自到縣文教科訂購課本教材。事情辦妥以後,他又伏案起草校歌。

艱苦辛勞五月多,走過辦學路蹉跎。

帆船隻待秋風發,靜待師生唱校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