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十七 問道與思索

(2022-12-07 03:38:46) 下一個

 

開眼看人世,尋思行路難。

光明何處有, 哪裏有金丹。

祝雄從湖上歸來,吃完晚飯,又去四爺家拉呱。

   四爺回來以後,到蔣壩請人剃了頭,刮了胡須,又燒點熱水洗個澡,換了身幹淨衣服,顯得年輕多了,幹淨多了,精神多了。

祝雄見了,笑著說:“這還像我當年的四爺。”

“你這小子,說的什麽話,難道昨天我那個樣子就不是你四爺嗎?”

“不不不,你老不要生氣。你昨天那個樣子,嚇死人,我實在不敢把你當作四爺。當初那個四爺,高高的個子,挺直的腰板,長四方臉,濃眉毛,大眼睛,一臉英氣,不怒而威。可昨天,你…… ”

“小子,不要再說了,你四爺是九死一生啊。” 說完,四爺深深歎了一口氣。

“不要傷心了,四爺,我們今天再談談別的事吧,你老在外這麽多年,一定知道不少事。今天對侄兒講講。”

祝雄見四爺又想起以前的苦難,連忙把話岔開。

“你想知道什麽?”四爺問。

“聽說中國又出了一個共產黨,你知道嗎?”

“我不知道。”

“難道你一點也不知道嗎?”祝雄有點失望。

“我在北京時,五四運動那天,看見許多學生喊反 對軍閥政府,反對帝國主義,打倒賣國賊!”

“有許多人嗎?”

“多啊,有幾十萬人呢!”

“哪裏有那麽多人啊,都是學生嗎?”

“不,還有老師,市民、工人、農民、散兵,還有像我這樣拾破爛的。”

“除了反對軍閥政府,他們還喊什麽?”

“他們還喊學習蘇聯什麽十月革命,我都不懂。”

“沒有人提到共產黨嗎?”

“我在北京時沒有聽說,隻聽說有兩個大學教授提倡什麽馬列主義。”

祝雄急了,想知道的事,四爺就是說不清。

“後來我到了南京,在火車站聽人說中國已經有了共產黨。

“在什麽地方?”祝雄一聽,又振奮起來,忙問。

“聽說罷了,我怎麽知道?”

“你聽說,這個黨是幹什麽的?”

“他們幹什麽,我怎麽知道?”

祝雄想,這也是,四爺又不是共產黨,他怎麽會知道。於是便不再追問。

但他又問:“四爺,你從南到北,見過世麵。扛過搶,打過仗。坐過火車,進過京城,有什麽見識,有什麽想法?”

“這些年,像走馬燈一樣,皇帝退位了,軍閥上台了。辛亥革命了,軍閥混戰了。袁世凱死了,張勳跑了。當官的肥了,老百姓瘦了。吃肉的還是吃肉,吞糠的還是吞糠,一切都變了,一切又都沒有變,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這塊地。你看,我還在討飯,你還在幫人打魚,你媽還在替人洗衣裳,小祝康還是沒有找到…… ” 四爺一肚子牢騷,一肚子苦水。

“難道我們就一直這樣過下去嗎?” 祝雄聽了有些不甘心。

“小子,老百姓就是老不幸。能怎麽著?你爺爺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怎麽樣?戰死沙場。你爹參加義和團,怎麽樣? 逃了回來,連家都不敢蹲,現在又去投靠孫中山,能有什麽結果?生在亂世,命該如此!”四爺好像看透了這個社會,一點信心都沒有。

“我不服氣!” 祝雄憤憤地說。

“小子,生逢亂世,小心為好。你就老老實實幫老板打漁。將來娶個媳婦,安安穩穩在家過日子。千萬不要學你爸,把家都扔了。” 四爺害怕祝雄不安分,他覺得這個侄子身上有他大哥的基因。

四爺和侄子說話,四娘一直坐在旁邊,但許多事她聽不懂,所以插不上嘴,不過四爺最後告誡侄子的幾句話,她是懂得的。她和大嫂都有這個看法。於是她也補上幾句:“祝雄,你四爺說得對,你是大哥唯一的兒子,好好想想,怎麽成家立業,好好過日子。千萬不要胡思亂想。”

說實話,祝雄心裏還真有些胡思亂想,但他怕母親擔心,一直沒有說。今天和四爺談話,也僅是了解情況。

祝雄聽了叔叔和嬸嬸的告誡,沒有表態,既未反對,也未讚同。隻是說:“叔叔,嬸嬸,我回家休息了。”

說完便走出門去。

四爺說:“祝雄是個好孩子,今年大概有二十歲了吧,也該到娶媳婦年齡了。”

“可能已經超過二十了吧,他比二哥家祝本大一歲呢!”

“大哥要不是參加義和團,結婚晚,兒子應該比祝本還再大些。”

“大哥不在家,我們得幫大嫂想想辦法,替祝雄找個媳婦。”四娘說。

“你有什麽頭緒嗎?”四爺問。

“我常見街上一個賣魚的姑娘,大約有十八、九歲,人長得也不錯,不知有沒有婆家,我想問問看。”四娘說。

“光想不行,得有行動。”四爺比四娘還心急。

“我得先問問大嫂同不同意。”

“不過都是和魚打交道,是不是不好?”四爺有些猶豫。

“有什麽不好,都做魚生意,有共同語言。”四娘賣了幾年魚,對這個行業似乎有了感情。

“那麽,你就抓緊時間問問大嫂。”四爺說。 

第二天,四娘果然向大嫂提起賣魚姑娘的事。

大嫂發愁說:“你看我們這個家,老頭不在家,兒子隻是個捕魚的,而且是替人家捕魚,自己隻是個夥計,房子又不像房子,哪家姑娘願意往這窮窟窿裏鑽。”

“再歪的窩也有鳥住,富人少得很,窮人多的是,不往窮人家跑,能往哪裏跑。”四娘說出社會實情。

“話雖這麽說,理也是這個理,但辦起來難啊!我不是不想給兒子找個媳婦,但左思右想沒辦法啊!”

“我替你問問看,有棗無棗打一竿。”四娘說。

“你先別問,我得先問問兒子願不願意!”大嫂說。

“哪能聽兒子的。”

“我這兒子和他爸一個熊脾氣,不問不行啊!”

“那你就先問問吧!”四娘隻好同意了。

她知道大嫂許多事都是隨兒子的。

這真叫:親幫親,鄰幫鄰。地主幫老財, 窮人幫窮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