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千裏路,勝讀萬卷書

(2023-08-14 06:30:39) 下一個

行千裏路,勝讀萬卷書

古人雲:行千裏路,勝讀萬卷書。

算了一下,古人說的挺有道理。

先說說讀萬卷書。

華夏大約從殷商代開始,告別甲骨金銘,把漢字刻在竹簡上, 是謂竹簡書。東漢蔡倫發明紙,但紙張稀少昂貴,雖說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官方慢慢以紙取代竹簡作為書寫材料,但到了大唐時期,竹簡作為一種便捷、經濟和適合書寫的材料,仍被廣泛使用。

那麽,讀萬卷書, 能學到多少知識或東西?

早期的竹簡書,一類是經書(如五經十三經),經書一卷由25根2尺4寸長的竹片組成,每片竹箋書寫25個字,25根共計625字。另一類是子書(如諸子百家的書),子書一卷由25根1尺2寸長的竹片組成,每片竹箋也是25個字,25根共計625字。萬卷書,625萬字。

據史書記載,唐朝的一卷竹簡書,通常包含50片左右的竹簡,每片竹簡通常是20字,最多可達40字。每卷書1000多字,萬卷書1000多萬字。

估計唐代時,讀書人讀的竹簡書,以唐代之前的居多。按早期竹簡書四分之三, 唐代竹簡書四分之一計算,萬卷書,大約720萬字左右。

根據清華附小為畢業生製作的《成長報告》相關數據統計,清華附小學生六年人均閱讀量超過1000萬字,積累500篇古今經典詩文。據說,北京海澱區一所小學,入學四年多人均閱讀量已經達到了4000萬字。

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如果按這種算法,杜甫等唐代讀書人,閱讀量隻相當於現在一個小學生?古時讀萬卷書學到的知識,不及清華附小小學生學的多?(當然,清華附小畢業的學生,寫詩比杜甫還是要差不少,至少三萬裏)。

如果是古人讀竹簡書,讀萬卷書,需要多少時間?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文字:“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說秦始皇專權獨斷,行政事務無論大事小事都親自裁決,甚至用“衡石”計算處理的文書,每天有明確的定額,不完成定額不得休息。“衡石”,唐代學者裴駰《史記集解》的解釋是:“石,百二十斤。”

秦權一斤的單位量值在250克左右,確實可以說是“秦一斤合今半市斤”。 “百二十斤”則為30.8公斤。參照邢義田先生對於書寫《史記》竹簡重量幾種推算的平均數51.015公斤,如果秦始皇批閱的文書用同樣的每簡38字的形式書寫,則“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書寫31.79萬字。

也就是說,秦始皇每天的閱讀量,大約在30萬字左右, 可謂超人。

有人說,皇帝有秘書做摘要,秦始皇每卷奏折,隻看摘要要點,那就快多了。

這可能也是為什麽,漢武帝的閱讀量,每天隻有1700字左右。

據說,東方朔給漢武帝的上書多到得用車拉著,用了三千個“奏牘”。這裏的“牘”和我們平常所知的竹簡有些差別,“牘”一般要比“簡”要寬,可以寫的東西就更多,一般用木頭做原材料。“簡”則一般用竹子,所以“牘”要比“簡”沉很多,要兩個人抬起來給漢武帝看。這裏的“三千奏牘”用現在的計量方式換算,也有差不多10萬字了。但漢武帝看完這10萬字,竟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這樣算下來,漢武帝每天的閱讀量還不足1700個字。

平常讀書人,不是皇帝,沒人搬書舉牘,幾十斤重的竹簡書,搬上搬下,不僅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閱讀速度就算現代人的三分之一,一個小時一萬。一天用功些,10個小時,10萬。讀完萬卷書,1000萬字,100天左右。

現在我們來看看,行千裏路,是什麽概念。

根據研究,普通人徒步,一天大約可以走20公裏,40裏。

古時道路質量不好,沒有鋪水泥瀝青,不好走。遇到高山大河,不能鑽洞搭橋,或是直接愚公移山填河,隻能繞彎彎。

這樣古人徒步速度,大概一天能走20裏,就不錯了。行千裏路,大約需要50天左右。

也就是說,行千裏路,隻需要讀萬卷書一半左右的時間。劃算。

如果是騎馬,會快不少。

《唐六典》規定:“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裏,步及驢五十裏,車三十裏。”

這是唐代中央對於運輸速度的規定,一般老百姓的速度比這個還要低不少。總體來看,古人陸行騎馬最快每天70裏, 悠著點,一天50裏,千裏路,需要20天左右。

如果遇到金榜題名這樣的開心大事,那主人座下馬就要辛苦點。唐代孟郊登科後,得意忘形,“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據查,唐長安城的麵積約83.1平方公裏(一說87.27平方公裏, 估計是包括大明宮三到四平方公裏)。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

簡單算了一下,孟郊騎馬一天看盡長安花,大約至少需要跑524裏。長安城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2米, 跑一圈大約74裏。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 就算東西大街長9500米,南北大街長8500米,平均算9000米,25條大街, 225,000米,450裏。加上環城一圈74裏,總共約524裏。這還不算去大明宮參加曲江夜宴的路程。

孟郊46歲考上進士,再怎麽得意放蕩,估計一天縱馬能跑完一半長安城,260裏,就不錯了。“一日看盡長安花”,真能吹。就是看一半的長安花,也隻能是稀裏糊塗,走馬觀花。

古時遇到緊急軍情, “800裏加急”是跑馬最快速度。一天要跑400公裏,並且路上每10公裏換一次驛馬,有時還經常跑死馬。

800裏加急,除了緊急軍情,還可別用。楊貴妃喜歡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鮮的。問題是,”荔枝生巴峽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沒辦法,隻能辛苦下麵官員和快遞小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現在西安市長安區到巴峽的銅鑼峽(重慶), 大約700多公裏,1400多裏。軍情加急,快遞小哥接力賽,一天可以跑800裏。從巴峽把荔枝送進楊貴妃口中,需要兩天左右。這樣,楊貴妃吃到口的荔枝,已離本枝近兩天,色香已去,不新鮮了。

古時如果乘船行路,順流可以更快一些。《唐六典》規定:“水行之程:空舟(逆流)溯河四十裏,江五十裏,餘水六十裏;(順流)沿流之舟則輕重同製,河日一百五十裏,江一百裏,餘水七十裏。” 古代空載的船隻順流每天75公裏,是最低要求。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寫的就是白帝城到江陵358公裏,716裏的水路一天走完,也許有些誇張,但是如果順風的話,還是有可能的。

乘船出行,不僅可以欣賞兩岸風光,聽“兩岸猿聲啼不住”,看“沉舟側畔千帆過”,“孤帆遠影碧空盡,”還可以帶上幾卷書,趕路讀書革命生產兩不誤。晚上睡不著覺,“夜半鍾聲到客船”, 數數鍾聲,就睡著了。

如果還是睡不著,那就整幾壺酒,“盡挹西江,細斟北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種美夢,關在家裏讀書,能夢到嗎?

行千裏路,相比讀萬卷書,還有幾個好處。

首先,行千裏路,用雙足(包括舟馬)丈量華夏大好河山,所見所聞,是自己親身體驗,一手知識。書中雖有黃金屋,顏如玉,但都是二手知識,而且真假難辨。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不登廬山,是寫不出這詩的。

唐代眾多詩人,隻有高適能在晚年平步青雲,出將入相。除了機遇,高適從年輕時起北上薊門從軍,東去揚州和李白鬥酒,西出隴右入幕,含辛茹苦行萬裏路,為他以後從八品小官,直接跳升為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平定永王叛亂,打下了堅實基礎。

尤其在戰亂時期,統帥和其幕僚是否行過千裏路,親身學習了解地理山川一手知識,往往是戰爭勝敗的關鍵。冷兵器時代,戰爭拚的就是經濟,人口,戰馬,兵器,和各自根據地和戰場的山川地理條件。商亡周興,秦滅六國,三國演義,五胡亂華,東晉南宋偏安,燕王篡位,元清竊器,都和華夏地理有莫大關係。

有本網絡小說《晚唐浮生》,寫唐末藩鎮割據,各路大小軍閥的生生滅滅,朱溫、李克用、錢繆、劉建等崛起到五代十國,把各家的軍事、經濟、人才、人口政策舉措,和各自的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寫的很細,推薦一讀。

其次,古人沒有微信抖音電話視頻,要見朋友親人,隻有動腿。難怪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等詩人,不是在和朋友相聚喝酒鬥詩, 就是在去見朋友的路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再次,吃。真正的吃貨,必須動腿,行千裏路,吃遍天下美食。

從楊貴妃豐富的皮下脂肪來看,楊貴妃也是個吃貨。但她雖有皇家千裏輕騎快遞,還是吃不到色香味俱全的新鮮荔枝。不如蘇東坡,被貶惠州,長途跋涉雖然辛苦,卻能比楊貴妃吃的好。“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老蘇是走到哪吃到哪,到了江南,“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貶到湖北黃州沒啥吃的,就自做東坡肉,大快朵頤。

又次,研究證明,走路有益健康。

據《歐洲預防心髒病學雜誌》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每天僅需走2337步就可降低心髒和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每天走3967步可降低所有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

科學家們匯集了17項相關研究,分析了226889人的數據發現,走得越多,對健康的好處就越大。每天多走500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7%。每天多走1000步,所有疾病的死亡風險都降低15%。

同時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和壽命的縮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身體活動不足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見死亡原因,每年有320萬例死亡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

看來古人有先見之明,所以諄諄告誡我們:行千裏路,勝讀萬卷書。

走!世界這麽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打胡亂說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謝謝!所以要趁好走的動時,多走走。世界那麽大, 那麽豐富多彩,遊遍世界,了解學習不同的地理文化曆史美食美酒,不枉此生。

行千裏路,也可以大大擴展想象世界。李白不去廬山,估計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他如果能乘龍飛船升天登月,不知會有什麽樣的詩篇刷新我們的想象世界。

下個月去周遊新西蘭,隨便看看星星,找找水滴。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大讚好文,長知識了,這“萬卷書”和“千裏路”包含著如此多的細節。年輕時,行千裏路或許勝過萬卷書,但是體力不支時,還是萬卷書更好,況且想象的空間可以遠遠大於物質世界。
打胡亂說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瀟瀟' 的評論 : 謝謝!路要走,書也是還是要讀的。讀書可以學聰明人的真知灼見(如諸子百家希臘諸賢等),曆史(俺們不是瓊斯博士項少龍,無法穿越回去見證曆史),好的小說詩歌等等。書裏還有黃金屋和顏如玉。
打胡亂說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的評論 : 謝謝!
打胡亂說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elta2020' 的評論 : 估計一是自己走,二是讀書,三是朋友交流。三國演義對諸葛吹的太過。諸葛北伐是最大敗筆,勞民傷財,苛捐重稅,加速蜀國滅亡。北伐七出岐山,都是走隴右這條路,雖說安全些,但不如魏延建議的子午古出奇兵直搗長安。要是我,去長安幹嘛,洛陽長安都被董卓燒光整殘,直接從漢中出商洛下襄陽取許昌。當然,我這是事後諸葛亮。哈哈。
x瀟瀟 回複 悄悄話 水平太高了!無法寫留言了。
不知是先行萬裏路?還是先讀萬卷書?
現在讀書的人不多,人心浮躁,隻想直接看結果(*^_^*)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回複 悄悄話 其次,古人沒有微信抖音電話視頻,要見朋友親人,隻有動腿。難怪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等詩人,不是在和朋友相聚喝酒鬥詩, 就是在去見朋友的路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再次,吃。真正的吃貨,必須動腿,行千裏路,吃遍天下美食。好句!
delta2020 回複 悄悄話 我高度懷疑諸葛亮的所謂「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他那個年代,出行非常艱難,如何瞭解那麼多各地的信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