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穀回音

默守邊疆,思想邊境線另一邊的事
正文

台灣問題的戰略模糊和戰略清晰之思考(原創)

(2022-08-27 15:12:16) 下一個

從佩洛西議長的8月初訪台,到前兩天副國務卿謝曼和秦剛大使的見麵,中美關係就台灣問題已經進入了另一個階段 - 戰略清晰期。

戰略模糊是一個權宜之計,而且是中美雙方都願意接受的一個權宜之計。這從“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的回憶錄可以看到美方的想法。中國從戰略模糊中也是得益者:第一,蘇聯的解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其對中國的直接威脅。從長遠看,這是對中國有益的;第二,在今天以前,中國在事實上也還沒有準備好對台的戰爭。美國從尼克鬆時代到冷戰結束的近二十年裏,也從戰略模糊中得到了益處。

美國在(小)布什總統的時候就希望打破台灣問題的戰略模糊,但一連串的反恐“耽擱”了戰略清晰。現在中國也試圖打破這個戰略模糊。但美國要的戰略清晰和中國要的戰略清晰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國要的戰略清晰是美國不會也不願意給的。這就決定了雙方在沒有準備完全攤牌的情況下,還要繼續保持戰略模糊。但問題是還在沒有準備完全攤牌的情況下,雙方需要被迫戰略清晰。

在雙方對各自和對方的戰略意圖不含糊的情況下,保持戰略模糊是一個權宜之計,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平衡。目前,中美之間的主要矛盾,已從經濟和台灣問題,上升到全麵對抗。戰爭形式已從“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變成一個更具廣泛意義上的“消滅”。可以是消滅你的經濟能力,也可以消滅你的話語權,消滅你和世界的聯絡,消滅你的發展權利。原來我們認為清晰的戰爭定義也在不斷的模糊中。在這種情況下,廣義定義的戰爭已經在進行,這也是另一個迫使雙方戰略清晰的因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