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客行

您好!我是達客,喜歡以書為線索,再到實地經曆,很願意和朋友一起分享其間的樂趣和見聞。 “達客行”不求廣為人知,但求覓得同道!
歡迎訪問我的YouTube個人頻道 “達客行”
正文

福特博物館:留住美國細節

(2023-09-30 16:59:20) 下一個

福特創新博物館入口的鍾樓是不是很眼熟,在達客以前做的介紹費城獨立廳視頻中,能找到答案,就是獨立廳的複製品,絕對大手筆。博物館成立95年來,接待了無數遊客。其中有位常客,就是米老鼠之父沃特·迪斯尼(Disney·Walt),1940年代,經營動畫電影公司的迪士尼多次到博物館和綠野村,由此也受到啟發,於1955年在加州創辦了迪斯尼樂園。

 

 

定格美國曆史

位於底特律附近的福特博物館群是目前美國最大的室內外曆史博物館,藏品達到2600萬件。建立博物館的主意來自福特本人。1947年,福特去世時,擁有的資產相當於今天的1990億美元,是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福特本來可以用財富收藏藝術品,但從1910年代起,他選擇了收集取暖爐子、普通家具、烤麵包機、農業機械、煤油燈和蒸汽機這些等日常物品。因為親身經曆的快速工業化巨變,讓他認識到,人們會非常容易忘記很多精彩的細節、前人辛勤的勞作和曾經用過物件;他還收集了來自美國不同地區、代表不同時期的曆史建築,讓後人可以看到他們的祖先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福特認為,很多收藏在曆史書上都沒有記載,每件藏品也是一本書,也讓人們更了解工業化的背景和意義,讓這些傳統能夠激勵人們塑造更好的未來。

1920年前後,他決定修建一處博物館群。地址選在他的家鄉底特律的迪爾伯恩市(Dearborn)。工程師出身的福特做事非常嚴謹有條理,他讓公司的建築師、繪圖員,規劃了室內和室外兩處展覽場地。最初,室內場館被命名為“愛迪生學院”,室外的稱為“綠野村”。福特非常敬重愛迪生,他曾在愛迪生的公司做工程師多年。當時愛迪生正全力擴展電力業務,但福特熱心內燃機,福特請教愛迪生內燃發動機是否有前途,愛迪生立刻回答,會有的,任何輕型能自動補給的發動機都會大有前途。愛迪生的這個判斷讓福特更有信心,也終成汽車大王。

為了搜集藏品,福特本人和代表在全美和歐洲到場淘寶撿漏。博物館中最老的藏品,是1607年新到美洲大陸移民在詹姆士鎮留下的一個鐵塊,認定為撬棒的一部分。

一些收獲也成為媒體報道的新聞。1929年3月《紐約時報》報道,福特的代表在我家附近(Schenectady)找到一輛載客的豪華馬車。這輛製造於1760年在紐約市製造的馬車是當時一富豪的專車,據說華盛頓和拉法耶特將軍都曾乘坐過。

這是西方神話和民俗中的歌革和瑪各,傳說被英國國王收服,帶到倫敦皇宮做搬運工。倫敦鬧市的鍾樓上有兩尊塑像負責敲鍾,福特博物館於是從倫敦訂製了複製件運回底特律,安放在綠野村的鍾樓上,至今每15分鍾出來敲鍾一次。

這篇報道是說,福特的代表想找到伊利鐵路公司第一份鐵路電報的發報機按鍵。這篇報道了福特親自到伊利諾伊州看林肯做律師時出庭的法庭,博物館也特地買下,拆除後搬到底特律重新安裝。

在綠野村,還有福特的故居和他上學時的學校。在這棟建於1861年的屋子,就是小福特讀書的地方。學校建築移到這裏後,福特還特地回來和一群孩子一起上了半天課,他是第一個到校的,並在一張課桌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縮寫。

福特還到新澤西的愛迪生實驗室考察,並在綠野村複製了愛迪生發明電燈的實驗室,並成為博物館剪彩時的亮點。1929 年 10 月 21 日,是愛迪生成功發明白熾燈泡 50 周年紀念日。福特特地選擇這天,作為博物館正式落成的日子,盡管當天下雨降溫,但到場祝賀的貴賓如雲。包括時任總統胡佛,愛迪生本人,居裏夫人,洛克菲勒,柯達創始人喬治·伊士曼、造出第一架飛機的萊特等等。開幕式現場向全美廣播,並鼓勵聽眾那一天與博物館同時打開電燈。當天,愛迪生在複製的實驗室中,複盤了當年第一盞燈的成功過程。

掛一漏萬博物館行

參觀福特博物館群,有各種項目搭配組合,門票價格不一樣。成人全套最高票價67美元,包括博物館、綠野村、工廠參觀、大屏幕觀影等等,隻參觀博物館30美元,工廠遊24美元。我們選擇博物館和工廠遊套票。

室內博物館相當大,館內展示主角是汽車,汽車文化,但同時展示早期的蒸汽機車,最早的飛機,美國機械工業的發展,農業機械的發展等等。幾乎百科全書式地覆蓋了美國生產生活的方方麵麵。事後,達客發現我們錯過了兩件鎮館之寶。一是華盛頓獨立戰爭時用過的行軍床,二是1865年4月15日,林肯在華盛頓一家劇院遇刺時座的椅子。回來整理拍攝的素材,帶大家看看達客在博物館看到的最感興趣的一些展品。

T型車

展品中,各種汽車當然是重點。這裏有福特1896年打造的第一輛四輪車,以及其他100多輛老爺車。最值得介紹的,當然是T型車。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成立,40歲的福特持有25.5%的股份,擔任副總裁和總工程師。當年,福特公司生產了1708台車,日均5台。1906年,也是福特公司成立的第三年,公司年產了8729台車,日均24台,成為美國汽車產量最大的公司,位列第二的卡迪拉克公司產量是3559台。1908年,公司成立五年後,福特推出著名的T型車,年產了17771台,大約每天50輛。1913年,福特開始采用流水線組裝汽車,最初福特將每輛T型車分解成5000多個零部件,安排7882道工序完成,這讓公司年產達到了168220輛車,日均460輛。1921年,福特公司年產量達到126萬台,日均產3500輛車,占據美國61.5%的市場份額。博物館中的這台分解的T型車是1924年的狀況,當時這款車最低價格降到了每輛265美元,而美國人均工資收入是1293美元,福特的日產量達到4710輛。1926年,福特造出了第1500萬台T型車。這是福特親自登上生產線上的車子,開車的是他的兒子,新的公司掌門人。這一年福特工廠工作時間從每周6天,減少到每周5天。《大英百科全書》用大眾化生產(Mass production)定義福特的貢獻。

總統肯尼迪座車

博物館裏有收藏了包括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裏根等多輛總統的坐騎。最不容錯過的肯尼迪總統遇刺的這輛。1963年11月22日下午12:30,當總統車隊行駛在德州達拉斯迪利廣場時,遭人暗殺。這輛代號X-100的林肯加長型車是福特公司1961年為白宮定製的,最初在福特底特律工廠裝配的林肯敞篷車,然後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將汽車加長了1米多,讓整輛車長達到8.2米,並為特勤人員增加了踏板、警報器、警燈等配件。當時,車子隻裝了可拆卸的,預防惡略天氣的透明塑料頂棚,沒有防彈裝甲。當時,改裝過的這輛豪華轎車花費了近 20 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 150 萬美元,福特將車子租賃給白宮,每年意思意思隻收 500 美元。

暗殺悲劇後,白宮和FBI徹底檢查了這輛車,然後送回福特公司重新改裝。因為改裝的成本和時間都要經濟很多,改裝的預算是50萬美元,相當今天380萬美元。這次改裝讓轎車變成了裝甲車,車身、車門和底盤都做了裝甲防護,車內冷熱通風係統加裝了防毒氣的過濾裝置、車頂和車窗都是加厚的防彈玻璃。整車重量從2噸半,增加到4噸半,一般家用轎車的重量隻有1噸半。改裝後的X-100繼續在白宮服役,後來的約翰遜、尼克鬆、福特和卡特總統都曾使用。直到1977年退役。因為車子一直屬於福特公司,白宮將車退換公司,公司又在 1978 年將這輛車贈給了博物館,也是“鎮館之寶”之一。

羅傑斯機車

這是2006年,中國出口美國的前進型蒸汽機車,目前仍在愛荷華州做展示運營。從1956年到1988年,中國共生產了4700多台,擔當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主要鐵路幹線的貨運主角。達客小時候乘坐的客車也是前進機車牽引的,仍然記得頭伸出窗外,有煤渣迎麵而來。

大致將時間再倒回100年,自1830年到1910年,是美國鐵路發展的黃金時期。1827年,美國巴爾的摩及俄亥俄鐵路公司開始建設第一條載客鐵路。1840年代,美國修建了5000英裏鐵路,十年後,增加到了2萬英裏,1861年,美國鐵路總長超過英、法、德國三國總裏程。1869年5月10日,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在猶他州正式接通。至1910年代,美國鐵路發展到頂峰,路網長度達到25萬英裏,居世界之冠。

美國鐵路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美國政府對鐵路公司在土地和資金上都給予很大補貼,公司隻要將鐵路線修到哪裏,就能獲得政府資金的補貼和鐵路沿線一定的土地。比如在山區修建的鐵路,每英裏可獲得3.2萬美元補貼。為了爭取更多的補貼和占地,鐵路往往是單線、彎道小、坡度高,造成的事故也多。成立於1832年的羅傑斯機車公司,總部位於新澤西州,是美國主要的機車廠商之一,曾累計生產了6000多台機車。公司出產的這款4個小引導輪加四個大驅動輪的蒸汽機車,因為功率輸出高,自身重量輕,非常適合當時美國鐵路的彎道小、坡度高路況,據估計,到 1870 年,美國 85% 的機車都是采用這樣的布局,以至於被稱為“美式”布局。

展示的這台機車於1868年出廠,1924年博物館購買下來,重新安裝了發動機。在博物館館開幕那天,福特、·愛迪生和胡佛總統,乘它拉著的火車兜了一圈。火車停下的小站取名斯密斯小溪站,這裏又有個梗,少年時愛迪生在火車上賣報紙打工,有空也在車廂做化學實驗,有次化學品打翻險些引來大火。火被撲滅後,被車長在斯密斯小溪站趕下了火車。

如今,這台機車被命名為“總統號”,以紀念胡佛總統曾搭乘過。

飛機座艙

2003年,博物館試圖忠實複製了100年前,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1903年12月17日,奧威爾首次駕駛飛行者一號離地3米左右,飛行了12秒,飛行距離36.5米。在接下的飛行中,威爾伯飛行了59秒,離地260多米,飛行距離達到200米距離。從而實現人類駕馭重於空氣的航空器持續動力飛行。在綠野村,還有複製的萊特兄弟在俄亥俄州造飛機的自行車店。

吸引達客的是一組客機的模擬客艙。這是福特-三引擎客機,是福特公司1928年製造的載客客機,產量有200架,也是世界上第一批大規模製造的客機。艙內能搭乘12-15位乘客。之前,很多飛機采用木料和布料位材料製作,民眾對飛行安全還很擔心。當福特公司開始造飛機後,一是福特本人的良好信譽,二是飛機采用了大量金屬,給人堅固安全的感覺,三是福特采用了三台引擎,以增加動力和安全性。機艙是一排兩人,沒有安全帶,小桌板,閱讀燈,也沒有廣播。福特在1929年大蕭條時,下馬了飛機生產,繼續集中汽車製造。當年搭乘福特-三引擎客機的乘客,也算是第一批航空出門的旅行者。福特-三引擎最快速度為每小時259公裏,航程約700公裏。

這是道格拉斯公司著名的DC-3客機,1935年12月17日首次試飛,也是萊特兄弟首次試飛32周年。DC-3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美國航空業的主力機型,美國航空公司機隊的80%都是這款飛機。DC-3載客21人,從美國東岸飛到西岸,隻需加油兩次。二戰期間,DC-3改型為C-47運輸機,生產了1萬多架,幾乎飛遍世界各個角落。駝峰航線、柏林危機,都是C-47充當主力解圍。戰後,數千架C-47改裝回客機,是噴氣客機普及前的民航主要機型。DC-3最快速度為每小時370公裏,航程2400公裏。

第三個模擬機艙是熟悉的波音-737客機艙。波音737在1967年實現首飛,已經衍生出737係列。2018年3月,第1萬架737客機下線,如今全世界平均每秒有1250架737在飛行,每5秒有737在起降。先進的737-400型,可載客170人,最高速度為每小時935公裏,航程達到了5000公裏。

短短不到10分鍾,在博物館體驗了民航客機近百年的發展,感覺真是很奇妙。

考驗勇氣的公車

1955年12月1日晚上六時左右,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羅莎·帕克斯 (Rosa Parks)女士下班搭乘公共汽車回家。汽車開到帝國劇院,上來幾位白人。根據蒙哥馬利市1900年的法令,在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司機負責法令的執行。市裏的公共汽車上,前四排都保留給白人,“有色人種”在汽車後部,如果白人乘客多不夠坐,司機可以將劃分區域的標誌牌移到更靠後的地方,騰出座位為白人。當天,幾位白人上車後,司機布萊克要求坐在前排的幾位非裔乘客座到後排去,給白人讓座。其他三位非裔默默起身讓座,但帕克斯隻是挪向旁邊靠窗的位置絕絕起身讓座。多年後,帕克斯女士回憶:“當白人司機朝我們走來,揮手要我們起立讓座,我感到決心的力量好像寒冬夜晚的棉被一樣包裹著我。“人們總是說我不讓座是因為我累了,但這不是真相。我不是身體上疲勞,也不是工作一天後比以往更累。我也不老,雖然人們有我老年時的照片。我才42歲。不是,我累了,僅僅是因為我對屈服感到厭倦。

司機叫來警察逮捕了帕克斯女士,法庭也判她有罪。得知消息的非裔市民在當地教堂宣布抵製公車運動。市民則步行,拚車和搭乘組織者安排的車輛出行,蒙哥馬利市公車服務的乘客75%是非裔人士。抵製運動讓公車係統財務緊張,很多公車無事可做。運動一直持續了381天。在運動中還推舉出26歲的馬丁路德金為組織者。帕克斯女士在公共汽車上拒絕讓座的舉動,也揭開了美國上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的序幕,她後來成為民權運動的發言人和象征。這件事被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大事”之一。帕克斯女士後來一直從事民權工作,並榮獲很多榮耀,包括“總統自由勳章”和“國會金質勳章”。2005年帕克斯女士過世,遺體曾暫存在國會大廈,供人悼念,美國曆史上,有此殊榮的人隻有30位。

後來,很多博物館和組織都試圖尋找帕克斯女士搭乘的公車,但沒有人確切知道是哪一輛。實際上,這輛編號為2867的公交車於1970年代退役,被一位市民買下,因為當時公交公司的人告訴他這是帕克斯女士搭乘的那輛車。廢棄的車子一直停放在露天做儲物用。2001年9月,車主決定在網上拍賣,福特博物館特地派專家到實地並核實車子的真實性。在拍賣中,車子以5萬美元起拍,多加機構非常感興趣,包括史密斯學會,最終福特博物館以49萬美元拍下了2867號公車。這時,車子在露天已經風吹雨打了30多年,破敗不堪,博物館又花費了30萬美元進行修複。為了盡可能再現曆史,修複中,師傅們參考當年的資料和記錄,盡量采用當年的原始材料和部件。聯邦政府基金也撥款20萬美元支持博物館的工作。2003年2月,翻新的公車在”慶祝黑人“曆史展覽中正式和參觀者見麵。

按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指點,達客此時就坐在當年帕克斯女士拒絕讓出的座位上。旁邊等著拍照留念的人很多。在博物館營造的幾乎一樣的場景中,可以體會一下,如果曆史發生在我們身上,能有幾人能像帕克斯女士一樣說No。

發明家是如何造就的

望著館裏琳琅滿目的展品沒時間仔細看,真是有點不甘心。好在博物館中央的展台展示了辦館的宗旨,鼓勵人們創新發明,並總結出如何成為創新者:保持好奇,挑戰規則、失敗中學習、有同理心、敢冒風險、懂得合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