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9月1日,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了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在會上頗為活躍。但莫迪並未參加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和閱兵,而在之前離開。據各方消息,這是印方考慮日本的態度,不想損害印日合作關係。
短短幾日內,莫迪一邊與中俄等國領導人熱情會晤,一邊顧慮其他盟友而不過於親近中俄,這正反映了印度幾十年來長期堅持的“左右逢源”外交政策。
自印度建國以來,就長期在國際對峙中采取中立、不結盟、同時與多方保持友好關係的外交原則。在冷戰期間,印度同時與美國和蘇聯交好,在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間遊走,並以“不結盟國家”的領袖自居。這讓印度得到了比多數國家都更良好的外部環境。不過,因為內部問題,印度在長達幾十年裏經濟沒有起色,民族和宗教矛盾也嚴重困擾國家和阻礙發展。
而自2014年印度人民黨選舉獲勝、莫迪執政後,延續了之前左右逢源的外交,且依仗日益強大的國力,讓印度在國際舞台更加有聲有色。如2023年在印度舉辦的G20峰會,莫迪政府以濃厚的印度教傳統風格布置峰會,吸引全世界眼球,也達成若幹利於印度的重要經貿和安全協議。印度還更改其印地語和英語國名為“巴拉特(Bharat)”,以彰顯印度古老曆史和輝煌文明。
2022年至今的俄烏戰爭,世界各大國紛紛選邊站隊,即便一些自詡“中立”的國家也有明顯的實際偏向。而隻有印度,真正成功的在俄烏之間、親俄陣營與西方陣營之間兩麵親善,從兩方都得到好處。
印度是西方製裁俄羅斯後除中國外唯一仍與俄有密切經貿往來的國家,甚至還大幅提高了對俄進出口額,大量從俄進口廉價油氣、向俄出售輕工業品。但同時,印度也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勸說普京撤軍,並給烏克蘭許多援助、參加西方主導的旨在促使俄烏和平的瑞士峰會。莫迪在不同的峰會上分別熱情擁抱了普京和澤連斯基,也是其“左右逢源”的生動體現。
對世界最強國美國,印度一直保持較為友好的關係。自詡“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以共同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共同對抗中國等西方對手的戰略需要,來爭取美國的支持和寬容。而特朗普為代表的美國右翼民粹上台後,莫迪的印度也投其所好,通過宣揚印度教傳統和民族保守主義,吸引美國右翼的共情和支持。今年4月美副總統萬斯訪印並在齋普爾演講,並得到熱烈響應,就反映了印度對美外交政策的成功。
但印度也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麵對另一個仍在崛起中、領先印度而遜於美國的大國中國,印度一方麵明確視為競爭對手,還與中國在邊境多次爆發武裝衝突。但同時,印度也並不排斥與中國合作,有時還刻意靠近和拉攏中國,組成與西方抗衡、規避歐美對其人權指摘的同盟軍。8月底莫迪來華參加上合峰會,就是對華示好的舉措。但印度對華友好也是設限的,印度與日本在“共同價值觀”和戰略利益上的合作更緊密。
而無論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日本、其他許多國家,也都需要印度的合作與支持,所以對印度的示好也積極回應,而對其“左右逢源”、“騎牆外交”也頗理解寬容。這與西方各國對中國的長期批評和戰略圍堵、指責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羅斯,形成鮮明對比。即便前幾年印度派遣情報人員在加拿大暗殺已入籍加國的錫克教分離主義者尼賈爾,引發外交風波,也並沒有動搖印度與西方陣營的緊密合作關係。
可以說,如今的印度得到了世界各大國中最優越的外部環境,除了孱弱而內外交困的宿敵巴基斯坦,印度外部沒有敵手,而到處是“朋友”。印度也取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期。
印度不僅在外交上成就斐然,內政也頗有進展。莫迪和印人黨執政以來,高舉印度教民族主義旗幟,成功激發了占印度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的民族自豪感、團結性、發展建設積極性,少數族裔的反對聲也逐漸平息。莫迪得以大刀闊斧推動各項改革,如頗有爭議和影響民生的貨幣改革經曆陣痛後成功,農工商各業的市場化改革也在抗議聲中部分得到推行。近十年,除疫情期外,印度經濟長期保持7%左右增速,民生得到改善。
對於曆屆印度政府頗為頭疼的克什米爾問題,莫迪政府在2019年強勢取消克什米爾特殊自治地位,彈壓反抗,成功將克什米爾直轄於中央。而印共抵抗武裝等各種反政府力量也被莫迪政府派遣軍警成功鎮壓。
雖然莫迪政府一係列舉措一定程度損害少數族群和弱勢者權利與利益,但客觀上確實讓印度更加穩定,鼓舞了印度主體族群,並促進了印度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而印度內政的成功和外交的成就相輔相成、良性循環,讓印度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顯著提高。2025年,印度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印度超越德國,成為第三大經濟體,也指日可待。
當然,印度蓬勃發展的同時,各種問題和隱患也仍然存在。如印人黨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讓穆斯林和錫克教徒等少數族群不滿,內部在穩定下潛藏著動蕩和暴力的危險。而莫迪推動市場化改革,雖有力刺激了經濟、讓富人和中產階級受益,但拉大了貧富差距,下層民眾的失落感更強。隨著氣候變暖和相關災害的增加,本就炎熱和旱澇頻繁的印度麵臨著更大挑戰。而與宿敵巴基斯坦的爭鬥也在消耗印度的資源和注意力。
不過無論如何,近年“天時地利人和”皆利於印度,內部的積極因素和外部的良好環境,都促成了雄踞南亞、影響力遍及世界的印度巨象的崛起。印度國父尼赫魯所說“印度要麽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麽銷聲匿跡”的豪言壯語,如今已然如願以償。
而印度“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強幹弱枝”的強化內部凝聚力、不拘一格的內部改革,都很值得一些曆史與社會狀況相似,卻內政外交皆混沌和受挫的國家,加以思考和去粕取精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