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訪華,新中雙方交流熱絡、達成多項合作協議。新加坡之所以能長期與中國(中國大陸)保持友好關係和密切合作,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中國和新加坡都是漢人/華族占多數的國家(當然也都是多民族/多族群國家,而非隻有華漢),雙方在族群源流、曆史文化、語言文字、價值觀念等方麵有著頗多相似和密切相關的聯係,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而同樣以華漢人口為主體的地區,還有香港、台灣、澳門。港澳台與中國大陸、新加坡,可以合稱“兩岸五地”,在文化和商業上也往往被習慣性同歸於“大中華區”。其中澳門規模最小、政治色彩最淡,與大陸在內其他四地關係友好平和。
但五地中同文同種、關係本來最親近的陸港之間、陸台之間,關係卻跌宕起伏、近些年更是頗為惡劣,甚至相互視為寇仇。這有著複雜的曆史與現實原因。
香港和台灣分別於1841年和1895年淪為殖民地,與大陸母國分離,雖然中華文化和中文即便殖民時代也長期在港台得到保留,但港台與大陸不同的政治經濟製度、曆史變遷,也讓陸港兩地華人逐漸產生較為獨特的、不同於大陸的身份認同、文化特色、價值觀念。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冷戰的大背景,又讓香港與內地咫尺天涯、台灣與大陸枕戈相望。而港台之間雖非敵對,可在冷戰和陸台對立背景下也頗多隔膜,雙方往來交流不少、阻礙也不少。
直到19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陸港台之間才化敵為友,並建立了緊密的經貿與文化合作關係。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之前,是陸港台關係最融洽、陸港台澳新這大中華“兩岸五地”最團結向上的年代。
但可惜的是,之後的陸港台關係變得起伏不定、衝突不斷。兩岸政治製度和曆史認知的差異,本就讓台海兩岸存在隔閡。而1990年前後大陸政治變動、1994年“千島湖事件”和1996年台海危機,李登輝和陳水扁兩任台灣領導人推動台灣走向本土和台獨路線,讓陸台關係惡化和疏遠。直到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才回暖,兩岸難得的有八年相對親近友好時期。
但自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以及大陸政治氣候變得更封閉保守,兩岸關係再度從親密走向疏遠。而激進台獨主義者賴清德執政並宣布“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國際叢林化大背景下,近兩年台海更是大陸軍演和各國艦船不斷,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而陸港關係更複雜。1997年香港回歸、一國兩製,本意味著陸港真正成為“一家人”,理應更親密和諧。可回歸的二十多年,從“二十三條”立法到“國民教育”爭議,從政改風波到大陸遊客與港人衝突,港人與港府及中央政府的矛盾、陸港民眾之間矛盾,都愈演愈烈。這既在於陸港體製的差異、港人對中國體製及受中央領導的港府不滿,也在於陸港及陸港民眾已形成顯著立場認同、價值觀、行為方式的差異,且相異已超過共識,相互矛盾已超過同胞之情和合作利益。
雖然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曾激起港人愛國心和陸港團結。但之後十年,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每況愈下,本土和港獨思潮崛起。而2019-2020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及其中諸多明確切割“中國”、反對“中國人”的標語口號(如“反送中”,即意味“香港不是中國,大陸才是中國”)與相應行為,甚至對大陸人的暴力行為,成為陸港撕裂的高潮。2021年《港區國安法》頒布後,表麵的陸港矛盾似乎消融,但許多港人心中仍然是厭惡大陸的。而流亡海外的港人,則更加明確和激烈的表達對中國、中國人(而不僅僅是政權)的強烈仇恨。
而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雖相對較好,可也並不真正和諧。如中國官方和民間都有指責新加坡“親美”的說法,民間還有對新加坡地域狹小的歧視態度、聲稱新加坡華人是殖民地後代等侮辱性評論。而新加坡在南海海權爭端等議題上也批評過中國,不少新加坡人對中國體製也頗有批評。雖然最近中新關係較好,可更長久的前景如何,並不是確定的。
可以說,“兩岸五地”組成的“大中華區”雖有合作,可也並不和睦、內訌不斷。尤其中國大陸與港台的關係,都不是友善的“一家親”關係,而是相看兩厭、不正常不和諧的扭曲狀態。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特殊時段內,陸港、陸台還是撕裂和敵對關係。
同時,世界上卻有另一組“對照組”,展示了同文同種國家/地區間本可以更親密友好合作的範式。這就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五個盎格魯–撒克遜人占相對多數的國家之間關係,以及其實體聯盟“五眼聯盟”。
美英加澳新五國中,美加澳新本屬於英國殖民地和“自治領”,不過不同於其他由土著人口占多數的前英國殖民地,這四地以盎撒白人為主,與前宗主國主體人口的人種、語言、文化、宗教信仰都高度相近。四地雖相繼從英國獨立(其中美國還是通過戰爭打敗英國而獨立),且相隔遙遠,但並未“分道揚鑣”,而是長期友好合作。五國長期是軍事同盟,尤其兩次世界大戰中,美英加澳新都站在同一陣營作戰,戰爭中也有更默契配合。而在經濟上也關係親近,優先與對方貿易和技術共享。
而這些互信和合作,並不隻是因為五國的人種和文化相似,還在於都實行民主體製、法治社會、市場經濟,以及法律與經濟細節上的諸多類似。相似的製度和經濟社會模式,才是讓“五眼聯盟”國能夠長期友好互信、順利合作的基礎。
美英加澳新五國,在最近一百多年的時事變遷中,雖有齟齬,但整體上和多數情況下,都是緊密的合作夥伴。這五國各自也都與其他國家有盟友或合作關係,但最信賴的往往還是“五眼”中另外四個盎撒基督教徒為主的國家。而“五眼聯盟”本身是一個情報共享組織,而重要機密情報的共享,本就是高度互信的結果和體現。“五眼聯盟”多元一體,如五隻眼睛360度無死角注視,每個成員都能獲取更多情報、得到更高安全感。
“五眼聯盟”雖是五個獨立主權國家,且其部分國家間相隔非常遙遠,可仍然關係和諧、合作愉快。而大中華“兩岸五地”,雖其中三個同屬一個政權、其中四個可算同屬“一中”,相隔最近隻有界碑、最遠不過一片海域,但卻並不團結和睦,相互猜忌防備,部分成員間甚至互為仇敵,令人唏噓悲歎。
這樣的差別,說明了“同文同種”並非是友好和睦的充分必要條件,隻是為這些區域之間更親密、更多合作提供可能性與契機。而經貿與文化合作,則讓這些曆史文化相似地區有了更多真實的連接,增強了情感的紐帶,但仍然不足夠互信和高度合作。
製度和體製、經濟社會模式、基本價值觀的合拍(並不一定要相同),並共同遵循普世的基本權利保障、公認的規則、科學可靠的發展方式,才會讓“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各成員真正建立互信、無礙、默契、穩定、可持續的親密合作關係。而且,各成員並非一定拘於一國之內、醉心“大一統”,有時各自為國、獨立自主,並不妨礙相互合作關係,還能免於“天無二日”的零和博弈、讓各方之間更平等、各自都有更多自由和更大空間。
雖然“五眼聯盟”也有其缺點和需要被批評的地方,如其盎撒霸權和對其他族裔及非盎撒國家或多或少的排斥,可更多方麵是值得大中華“兩岸五地”學習借鑒的。漢文明曆史悠久、華人在近現代飽經苦難又頑強生存,比盎撒族群更加溫和包容、有道義正當性。香港盎撒族群和華漢群體,也有不少共同點,如都擅長經商、重視效率、家庭觀念較強、願意勤勞致富等。這就讓“兩岸五地”更有必要學習“五眼聯盟”,乃至讓兩個圈子之間形成緊密合作關係。
而“兩岸五地”各有特色和優勢,中國大陸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市場廣闊;香港金融發達、連匯中西;澳門獨具特色、低調富裕;台灣底蘊深厚、產業精尖;新加坡扼守要道、科教頂尖。五地若進一步互信合作、優勢互補,未來難以限量。
當然,狹隘的種族主義和極端排外性民族認同都是不可取的,也不應該內同而伐異、對外擴張,但在風高浪急且越發不善的國際環境中,無論盎撒“五眼聯盟”還是大中華“兩岸五地”,在並不排外、無侵略性目的前提下,基於高度相近的族群與文化,結成更加緊密的聯盟、內部合作互利、抱團取暖,同時助力國際和平繁榮,對這些國家/地區、對這個族群、對世界,都是有益的、值得構建和維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