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中馬前卒

中國曆史時事和國際政治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反映東北大下崗時代電視劇《漫長的季節》

(2023-05-07 02:08:26) 下一個

《漫長的季節》熱映。有些身份和區域的人,可以通過以權力人脈為後台後盾、豐厚資源為基礎打造的影視劇訴苦,反映下崗苦難。然而,更多地方農民、知識分子、“地富反壞右”,前革命黨人,更慘的人們,幾十年來的苦難悲愴,又何時能登上銀幕呢? 
訴苦,也是特權。有的人可以,有的人不可以。

這是話語權的差異,也影響大眾認知、身份認同、利益分配。受苦者也有三六九等。 “你隻是被槍斃/餓死人了,我這可是沒了鐵飯碗呐”。 當然我讚同他們訴,但其他人也要訴。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

當年“根正苗紅”們反對“變天賬”,可是“隻準’左派’造反,不準‘右派’翻天”,要讓被踐踏的人“永世不得翻身”呢。而這些“根正苗紅”者,除了幹部和軍人家庭出身的,就是工人階級及其子女。

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就批判了赫魯曉夫時代對斯大林暴政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斯大林屠殺了大量黨內幹部、蘇共精英,而忽視了死亡人數更多、境遇更加悲慘的農民、黨外反對派、少數民族等群體,哪怕這些人才是主要的受害者。


不同群體傾訴的力度、影響力,都不一樣。關於鎮反、反右、大饑荒的作品,大規模搬上銀幕、完整呈現了嗎?基本都是美化或者歪曲了。反映大饑荒和反右的電影能在愛奇藝騰訊各平台都發布,上熱搜嗎?能上央視播出嗎?很多相關的書都是禁書,而且書本和影視劇影響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嚴格說來,中國所有群體都能發出一定聲音,中共也基本給了各方一席之地。但是,各方話語權的大小、權力人脈資源的多少、各方衝突博弈中的強弱及統治集團的偏向、對社會輿論和國家政策的影響程度,都是差異巨大的。

就像中國有殘聯,可是8000萬殘疾人的聲量,和中共這個人數相近的黨影響力一樣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