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標兵”到“獵豔狂魔”,“國之重器”淪為私人金庫
原創 王柏臨 銳利視點 2025年02月25日 07:08 上海
2025年2月24日,中紀委一紙通報震動軍工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譚瑞鬆被開除黨籍,其“靠軍工吃軍工”的貪婪行徑被徹底撕開畫皮。這位曾掌舵中國航空工業十餘年的“軍工虎”,最終在權力與欲望的泥潭中轟然倒塌,留下一地雞毛。
一、技術精英的“鍍金年代”:從東北車間到權力中樞
1962年,譚瑞鬆生於吉林市一個普通家庭。1983年從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動機設計專業畢業後,他的人生軌跡便與軍工產業緊密綁定。在哈爾濱東安汽車發動機製造公司,他從技術員一路爬升,短短17年便坐上了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的位子。
那些年的譚瑞鬆,是典型的“技術派實幹家”。2000年前後,他主導的航空發動機國產化項目被列為國家重點工程,某型號發動機研製成功時,他甚至親自下車間與工人同吃同住三個月。一位老員工回憶:“譚總那時候褲腿上永遠沾著機油,開會時能把技術參數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這種“螺絲釘精神”,讓他成為軍工係統內備受矚目的“少壯派”。
2008年,46歲的譚瑞鬆升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正式踏入權力中樞。此時的他還保持著“清流”人設:開會自帶保溫杯,拒絕商務宴請,甚至因下屬送了一盒茶葉而大發雷霆。某次內部廉政會議上,他痛心疾首:“軍工是國之重器,誰敢伸手,我就剁誰的手!”台下掌聲雷動,無人料到這句話日後會成為黑色幽默。
二、“軍工帝國”的饕餮盛宴:改製並購裏的“魔術手”
2018年,譚瑞鬆登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之位,手握萬億資產調配權。也就是從這時起,他的“饕餮之口”悄然張開。
第一道硬菜:企業改製“抽水機”
航空工業旗下某研究所改製時,譚瑞鬆授意將估值80億元的優質資產“打包”進混改企業,再通過關聯交易將控股權轉移至私人公司。知情人透露:“他玩的是‘螞蟻搬家’,每次改製都要‘抽水’5%-10%,這些錢最終流向海外離岸賬戶。”僅此一項,譚瑞鬆團夥便侵吞國有資產超20億元。
第二道硬菜:工程承包“搖錢樹”
某新型戰機配套基地建設項目招標時,譚瑞鬆直接指定其子譚某控製的空殼公司中標。這家注冊資金僅500萬元的公司,轉手將工程分包給其他企業,淨賺8億元“中介費”。更魔幻的是,譚某公司連辦公場地都是租用的共享工位,卻被譚瑞鬆稱為“軍民融合典範”。
第三道硬菜:人才選拔“批發市場”
在譚瑞鬆治下,航空工業的幹部任命成了“價高者得”的競拍會。一位地方分公司總經理為求升遷,連續三年春節向其贈送金條,總重達50公斤。而譚瑞鬆的“創新”在於:他要求金條必須熔成航空發動機葉片形狀,美其名曰“不忘初心”。
三、權色江湖:從“道德標兵”到“獵豔狂魔”
譚瑞鬆的墮落,遠不止於金錢遊戲。
權色交易產業鏈
2019年,某航空院校“校花”王某突然空降集團總部任機要秘書。知情人爆料:“這姑娘的專業是舞蹈,簡曆裏最大亮點是‘全國大學生選美冠軍’。”王某的“晉升速度”堪稱火箭:三年內從科員升至正處,分管百億級采購項目。而她的“工作任務”之一,是定期到譚瑞鬆的私人會所“匯報工作”。
獵豔“三件套”
譚瑞鬆的獵豔手段自成體係:
1. “學術誘惑”:以“討論航空前沿技術”為由邀請女工程師單獨談話;
2. “文藝包裝”:集團年會必設“才藝展示”環節,相貌出眾者直接調入總部;
3. “命運操控”:對不從者,輕則調離核心崗位,重則借審計之名逼其離職。
某離職女員工控訴:“他說‘殲-20能上天,我就能讓你的人生落地’。”
四、對抗審查的“三十六計”
2023年3月譚瑞鬆卸任時,其違紀線索已引起中紀委注意。這位“軍工梟雄”使出了渾身解數:
第一計:金蟬脫殼
將海外資產轉移至前妻李某名下,李某持加拿大綠卡,常年定居溫哥華。集團內部流傳:“譚董早把退路鋪到了北緯49度。”
第二計:暗度陳倉
指使親信銷毀財務憑證,某子公司連夜碎紙機超負荷工作,導致電路起火驚動消防。
第三計:裝神弄鬼
譚瑞鬆被查前瘋狂搞迷信活動,不僅重金聘請“大師”在辦公室布風水局,還定期用航空煤油焚燒“消災符”。諷刺的是,這些符紙最終成了紀委的證據鏈一環。
五、崩塌時刻:“國之重器”淪為私人金庫
2024年8月30日,譚瑞鬆被官宣落馬時,航空工業內部卻異常平靜。一位研究員苦笑:“他早把集團掏成了篩子,現在連保密櫃裏的U盤都能在暗網買到。”
觸目驚心的“三宗罪”
1. 技術泄密:某型直升機設計圖紙被發現在境外暗網標價200比特幣出售,溯源發現來自譚瑞鬆情婦的筆記本電腦;
2. 產業鏈蛀空:集團旗下37家配套企業因長期被壓榨貨款而瀕臨破產,導致某新型運輸機量產推遲兩年;
3. 人才斷層:十年間核心研發團隊流失率超40%,某總師離職時留言:“這裏不再是造飛機的地方,是造孽的工廠。”
尾聲:軍工反腐的“破窗效應”
譚瑞鬆的倒台,撕開了軍工腐敗的冰山一角。耐人尋味的是,在其被查後三個月,航空工業係統內有11名局級幹部主動投案。而更深刻的警示在於:當“造飛機的人”開始琢磨“撈銀子”,“護國重器”就可能變成“誤國凶器”。
如今,譚瑞鬆的案例已被寫入軍工係統警示教育片。鏡頭掃過他曾經的辦公室,牆上“航空報國”的題字早已蒙塵,而窗外,一架試驗機正呼嘯著衝上雲霄——這個國家最鋒利的劍,終究不能沾染饕餮的鏽跡。
(全文完)
綜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及多篇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