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靈魂是不滅的!~Azar五經之心經

(2022-03-29 16:06:01) 下一個

 

心經主要就是講述關於“心”的認知。

生活中,大家可以意識到一個問題:心和腦還是有區別的。很多下意識的東西,都沒有經過大腦的邏輯分析,包括人宣布腦死亡後,還有一部分條件反射的現象存在人體局部,內髒還在繼續工作。科學角度講,人體實際是一個混合體(hybrid), 各個係統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和條件反射,不受大腦控製。2019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已經公布,哈佛牛津和約翰霍普金斯的三位科學家分享了這一獎項,他們研究的目標是人和大部分動物細胞對氧氣的適應、感知作用機製。所以小小的細胞都能有感知。所以“心”,應該是包括大腦的人體整個神經和感知係統的總和,而不是僅僅大家平時理解大腦。實際上我們對自己的認知,真相是大腦對自己的認知,但實際上,這種認知是片麵的。

 

上麵的說法,在佛教裏麵也有支持,這些認知,構成佛教的一個根本概念:六根。

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六識。整體構成心於外物的媒介。佛教在自我修行上追求“六根清淨”,主要是說,人進化這麽多感知設備,是傾向於感知的,這種過度的感知,在佛教裏叫“貪”,由貪的本質是“癡”,六根感受的六識不舒服的東西就會“嗔”,貪嗔癡這三毒發展成無明,進而永限於輪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裏麵的”五蘊“也是來源於六根。當然這套說法有邏輯層次上混亂的硬傷,但是放在兩千年前能做出如此思辨,也是很了不起的。

 

回歸正題,來闡述一下靈魂究竟是什麽?

下麵先就大家的共同認知,Azar總結出下麵三條定理作為分析的基礎工具。

 

1,人格的整體心理世界分為本能+意識。

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比如恐懼死亡,比如進食,還有人體的各種運作模式,生物酶的生產模式,都是億萬年遺留下來對遠古的記憶,本質上極端自私,趨利避害。上麵說過,人的本能不一定儲存在大腦,在人體各個部位都有本能存在。

人的意識可以分成表意識和潛意識。這兩段意識的形成在大腦裏由裏及外,核心是潛意識,形成於胎兒能夠感知外界信息直到兩三歲後全部”遺忘“,我們成年人對童年的記憶大多數隻能追溯到兩三歲,之前是一片空白。對於這種遺忘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大腦在學習語言後,腦神經網絡的鏈接重新組構,導致之前的記憶模式被埋葬(或者叫壓製)內卷成潛意識。從佛洛依德到榮格,潛意識的重要性被一再提出。基本上潛意識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所謂三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人的行為決策也很大程度上由潛意識決定。通過自我的表意識去探究潛意識,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潛意識決定命運,”五十知天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要不怎麽叫孔聖人呢。

 

2,本能,潛意識,表意識都是信息。

按照信息論創始人香農的判斷:信息=數據-冗餘。宇宙萬物,一切能被感知的都是基礎數據。人感知後處理成信息,儲存在神經元裏。控製論創始人維納(Norbert Wiener)認為“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使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互相交換的內容和名稱”。所以,對人的精神分析,是可以引入信息論和控製論的一些app來闡述的,這個以後幾篇文章會有詳細的解釋。

 

3,靈魂=本能+潛意識 (靈魂不滅理論)

由於人的靈魂和表意識的各自記憶模式(編碼)不同,導致相互寫入的效率不一致,但是在足夠強大的能量下,DNA是能夠改變的,表意識是能通過潛意識寫入靈魂深處(本能)然後加以傳遞的。靈魂是一種信息模式,人類通過兩種方式輸出靈魂信息。1,可以通過DNA和RNA部分記錄和傳播給後代。2,通過行為輸出(語言和肢體)將相關信息傳遞給其它人,對其他人的大腦產生作用。從這個角度講,一個人要想最大限度留下自己的靈魂信息,繁衍後代和傳播自己的信息是一生最重要的工作。這點上講,中國人的宗族文化和中國知識分子的立言傳世的確是聰明的決策。

 

1,人格的整體心理世界分為本能+意識。

2,本能,潛意識,表意識都是信息。

3,靈魂=本能+潛意識 (靈魂不滅理論)

上麵就是Azar心經三定理。它和佛教基督教等大多數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靈魂死後根本無法傳遞,是在生前完成的。

 

一句話,人的一生的重要意義,就是提煉和傳遞自己的靈魂,活在當下,修行在眼前。

 

這篇簡述了Azar靈魂不滅定理。

後麵會有四篇文章來陸續闡述下列問題

2,人活著的意義何在

3,   死亡的本質,轉世和輪回的真相

4,人類從何處來,往哪裏去。

5,快感的根源和快樂生活的源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