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創的天空

這裏詩歌和視頻都是緣創。每一張圖片都是攝影師拍攝的照片。
見你也是緣。希望詩歌照片和音樂能給你帶來真實的感受。
https://tinyurl.com/Yuansky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耶路撒冷3000年和巴勒斯坦4000年-6 花絮----我撿到200美元

(2023-11-27 08:26:27) 下一個

<耶路撒冷3000年>和<巴勒斯坦4000年> 6 ----1215世紀 

阿尤布蘇丹國馬穆魯克王朝和早期奧圖曼的統治 

我的讀書耐心至此真的被逼到了懸崖上,因此跳崖的心都有了。這章也比較短,從189210。繼續抄關鍵詞。 

1. City of Acre的陷落。(小k注:本城名字不是閃米特語,那麽最初是什麽神人住在這裏?維基在埃及第十八王朝就有對它的記載後來我讀一本英國人1926出版的通史中的巴勒斯坦》(其實隻是三章講義而已),寫到學術界有一派認為這時候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還沒分開,是混一起的遊牧民族(公元前1500多年至1200多年。猶太人的先知摩西,一般也認為就是生活在這個時期中間。摩西娶的妻子,是米甸公主,也就是住在迦南的阿拉伯人,雖然米甸人和以色列人互認為敵。摩西還從他嶽父那裏得到了治理部落的管理原則,比如設立千夫長等。Acre是人類最早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十字軍東征時重要的相爭之地,是拉丁帝國在巴勒斯坦最後的首都,此時完全陷落於阿拉伯人之手了。為什麽這裏要提阿卡呢?這個城市很重要,因為在後來的奧圖曼帝國時,此地是巴勒斯坦精英聚集之地,也是顯示自己民族身份的重地。阿卡1948年主要為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今天的阿卡有32%阿拉伯人(全城有5種宗教)。 

關鍵詞2 Internal Palestinian agency。這段時期內,作者認為這些巴勒斯坦機構被學者們長期忽視,而隻專注主要外來統治者的影響。然而,作者沒有舉出讓我信服的證據。他的證據主要是玻璃工業和馬賽克工業的出口的巨大成功,而這個行業是高度監管的,以此佐證當地政府的有效性,業績和成功。但是有關當地政府的文獻在哪裏?貌似也沒有留下什麽名人的名字,否則作者早就舉證。雖然成功的出口商品是當地行政和經濟實體成功合作的間接證據,但也不排除強大的中央政府對地方傀儡政府的剝削和壓榨的可能。這裏必須去找一個或很多個伊斯蘭的法基赫(法律專家)來詮釋一下那時候的中央集權和法律體係是如何統治和奏效的。 

這一章,最後一段,第一句話重複印刷了兩遍。開始我以為是我老眼昏花。翻頁回去看,我可以驗證是印刷商的錯誤,哈哈哈。小k為人生第一次自己在正式印刷出來的書裏找到這麽一個巨大的錯誤而祝賀!!!我太高興了,比撿了100美元還高興,雖然我從來沒撿到過這樣的巨款。小時候撿到過錢,可惜我交給老師了。老師會把錢交給校長或者警察叔叔嗎?現在我很後悔自己沒拿去買糖吃了。我讀到這裏,真的要去找口巧克力吃, 否則沒力氣讀下去了

對比來扯幾句關於耶書第36章裏麵的金桔(1830-1840): 

先說點背景:我剛來美國的時候被學校管得嚴,被拉壯丁去上了一堂正式英文課,是英文係老師給全校的留學生一起上的大課,教應用文寫作。課講了什麽大部分都忘了,我已經隻記得一個例子。 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David does not pay his tax, although he is a good person." 

"David is a good person, although he does not pay tax." 

老師說,如果大衛是你的敵人,你就用第一個句子來描述他,如果是你的朋友,你就用第二個句子。這個例子,讓我愛死了大衛,也學到了,在西方的經典課堂上,如果西方人進行應用文寫作的話,他們會把最重要的寫在最前麵。同樣的構句方法,也是適用於文章(三段式)和書的寫法。(讀者要是不同意,沒關係,不同意的讀者試試去建立一個佛哈大學,魯耶大學和頓斯林大學就行)。 

我不太知道科技英文寫作手法是不是同樣適用於社會學和曆史學寫作手法(就算都是non-creative writing)。但是我個人的訓練背景局限決定了我讀其他書的批判方式, 以至於拿著這個方式審視一切書寫觀點的文章和書 

耶書第36章談到了農民起義反抗奧圖曼帝國埃及代理統治者的統治---p345. 原句為“The peasants pillaged the bazaars, the troops attacked them, only to join on the plundering. The Bimnashi----garrison commander----arrested the leaders of the Jerusalemite Families, the Husseinis and Khalidis. "(小k注:此時奧圖曼帝國埃及總督是Mehmet Ali, 現代人普遍認為他是現代埃及之父,句中說的Bimnashi 類似為現代土耳其軍隊的少校; the Husseinis, 是19世紀在巴勒斯坦的另一位望族, 也是後來更為強硬的反猶勢力; Khalidis, 巴勒斯坦比較溫和的望族,也就是前麵提到的巴勒斯坦百年戰爭作者家族)。 在我讀來,這麽近的曆史,耶書作者恐怕花了很多精力,也沒找出來當時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領袖叫什麽名字----隻好叫他們為耶路撒冷的猶太家庭。西蒙大爺他找不到名字也就罷了,但是他明顯認為那些猶太人家庭比這兩大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家族在反抗奧圖曼的統治上更加重要和厲害(有幾個家庭,俺們都不知道)。當然,大家應該都同意,此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不管此時本地有幾個猶太人)是團結的,他們一起對付奧圖曼和埃及的統治。但是, 我看到這個寫法,真的隻能嗬嗬嗬了,也算撿到100美元了。 

終於踹上了兩百刀,讀書讀到俺滿意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kir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沒有吧,我隻是找找茬
ahhhh 回複 悄悄話 扯遠了真的沒意義。現在的巴勒斯坦穆斯林,看到幾千年前不信安拉的祖先,一樣要殺光的。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自古以來的問題扯不清。尤其胡攪蠻纏斷章取義無中生有的成分太高。本質上當今世界的基本秩序是二戰和冷戰的結果。所以還是按照這個來評估吧。不服就幹唄。打一次第三次世界大戰就可以推翻一切。否則就別瞎折騰,逃不出二戰的框架的。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哈哈哈, 小K 調皮,但讀書讀到了精髓,看到了書後麵的東西。 點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