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的是 “落雁” 王昭君。
王昭君出生於平民家庭,漢元帝時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被選入宮中為“待詔”(即等待皇帝召見的宮女)。傳說因拒絕賄賂畫師毛延壽,未被畫得美貌,因此未被漢元帝選中,一直默默無聞。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見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主動請纓,遠嫁匈奴。昭君被封為“寧胡閼氏”(匈奴王後),隨呼韓邪單於北歸。
據《漢書·元帝紀》記載,漢元帝見到昭君時才發現她美貌驚人,但已無法反悔。
昭君來到匈奴,有過兩次婚姻。
第一段婚姻,她與呼韓邪單於生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
第二段婚姻,是在呼韓邪單於死後的公元前31年。按匈奴“收繼婚”習俗,她再嫁呼韓邪之子複株累單於。
昭君與複株累單於生有二女,分別是須卜居次、當於居次。
昭君出塞和親,促進了漢匈和平,漢匈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史稱“邊城晏閉,牛馬布野”。
曆史上確有昭君其人,那麽王昭君的結局如何呢?《漢書》隻記載了昭君在匈奴的生活,未明確提及她的死亡時間和方式。推測她約在公元前19年(複株累單於在位期間)去世,葬於匈奴境內。
由於正史沒有詳細記載,就出現了大量民間傳說與文學演繹。
一是投河自盡說。昭君因無法忍受匈奴習俗,如改嫁繼子,最終投黑河(今內蒙古大黑河)而死。這一說法多見於元雜劇《漢宮秋》,但無正史依據。
二是抑鬱而終說。昭君因思念故土,鬱鬱而終,歸葬青塚。 傳說昭君墓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稱“青塚”,因墓上草色常青而得名。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詠懷古跡》:“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元代馬致遠《漢宮秋》將昭君塑造成悲劇性人物。
王昭君既是和平使者,也被視為封建時代女性政治犧牲的典型。她的故事成為“和親”文化的代表,兼具曆史貢獻與悲劇色彩,也因此,王昭君的形象超越了曆史本身,成為中華文化中“舍身為國”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