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讓角度壓倒了高度
萬沐
“角度”一詞可以作為方法論來分析問題,但對“角度觀”的過分使用,給很多人的偏執或者自私自利找到了借口。其實角度不同其所以造成“橫看成嶺側成峰”,甚至“盲人摸象”,就是因為觀察事物缺乏高度或者自我的利益觀作怪。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的高度,其實並不完全來自知識,是來自於胸襟,更關鍵是來自於道德。古人講:“以德配天”,可能是這個意思。
李白詩有“虎鼓瑟兮鸞回車”,實際上並非完全是他浪漫的想像,更不是他的狂妄,而是表達了他追求的一種道德高度,體現的是自然界的物我一體,比起老子的“萬物並行而不悖”的境界更高,體現的是一種忘我後的天道世界,我以為,這首詩有很高的哲學意義。
盡管老虎、鳳凰和人的生命角度天差地別,對事物的判斷根本就不在一個空間上,但是在這首詩中卻能如此和諧,原因在哪裏?就在於生命的高度超越了角度。盡管這是一種詩人的理想,但卻揭示了生命高處的終極哲學。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曾在中國大陸一度遭到批判,其理論判斷就是孔子輕視勞動人民,其實這是一種天大的冤枉,孔子他什麽時候將勞動人民,定義成“小人”了?在孔子的眼中“君子”和“小人”的判斷,“上智”與“下愚”的認定,指的都是道德範疇的事。想像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卻能推己及人,更有為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做出巨大犧牲者,這不就是“君子”立世,與“小人”立世的分野嗎?有的人隻講自己的角度,有人卻講社會的高度,這不就是“上智”處事,與“下愚”處事的區別嗎?立足點不同,生命效應不同,這不是高下立判嗎?孔夫子何錯之有?
九十年代國內報載,沈陽一位老人,靠著自己蹬三輪車資助十多位貧困大學生,結果這些大學生畢業以後,竟無一人再和老人聯係。老人晚年貧病交加,卻隻能靠當工人的兒媳婦的微薄工資來生活。當然,這些大學生也許從自己的角度講,生活並不寬裕,但如此對待自己的恩人,是不是缺德到了極點?而老人盡管是一個蹬三輪車的苦力,卻拿自己的血汗錢,資助素不相識的貧困生,豈止是報紙讚賞的“道德高尚”,簡直就是義薄雲天。在角度和高度的博弈中,“小人”與“君子”的分別不是一清二楚嗎?
再舉一個例子說,《桃花扇》中的柳如是和錢謙益,李香君和侯方域,身份不同,但孰為君子、孰為小人,這也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回到角度和高度,按說錢謙益和侯方域二人都是飽讀聖賢書之士,而且世代簪纓,站在民族的高度,應該清楚降清意味著什麽?但他們卻堅持了衣食利祿的角度;而柳如是和李香君賤為煙花女子,卻突破了自己的角度,說明了什麽,就是高度完全可以突破角度。
小人與君子的形成,其實就和角度與高度有很大的關係。格局小的隻關心自己的角度,格局大的人,自然就有全局觀,能推己及人,做事有高度,利益社會,利益國家。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就形成了中國儒家政治的理想和士大夫的人格追求,其所以能成為中國人的政治格言,就在於完全突破了小我的角度,成就了一種大我的高度。
冷戰時期,東西方陣營對立,後冷戰時期又是各種各樣的文明衝突,其實,對立什麽?衝突什麽?還不是完全站在各自角度,為了自我國家、自我集團利益的自私自利之心在作祟。如果真正做到“和而不同”,不就會避免很多的戰爭和衝突嗎?
現代社會人們的各種貪婪、腐敗、偷盜以至凶殺,其實也都是過分執著於維護自我、利益自我的角度。
我在國內某地工作時,在報上看到當地一個新聞,因為筒子樓裏樓裏一家掛在窗戶上的拖布的水滴到了樓下的一家,兩家由開始的爭執,到最後對罵,繼而發展到撕扯。由於當天是周末,兩家又都有親朋好友來聚會,結果在火鍋和老白幹的作用下,雙方男女和親友團全部都義憤填膺,個個奮勇向前,而且菜刀、鐵棍一起上,短兵相接,血肉橫飛,一場鏖戰下來,總共造成七人死傷,僥幸活下來的,也有好幾個人因此進了監獄。大戰過後,當事方其中的一個孫二娘,曾接受電視台采訪,我看到,他已經完全沒有了此前新聞中描述的那種河東獅吼的氣概,隻是用當地話弱弱地說了句:“就是因為一滴水!”隨之,便泣不成聲了------
其實,要是當時雙方不是“老子整死你”、“老子不得憈你”那種無法無天的想法占了上風,恐怕也就不會有最後那種可怕的後果了。想想,還不是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稍微考慮一下對別人的尊重,看問題稍稍有點高度,有點容人的胸懷,哪裏可能會有血案的發生?
現在,隻要打開電視,大部分新聞都是炮火連天、瓦礫遍地,國際上很多極端主義者,其實和愚夫愚婦夫人“老子整死你”的想法也是一個路子。最讓人頭痛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幾十年來你死我活,人民死傷無數,活著的人仍然生活在血泊和戰火中,難道雙方的極端分子不該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思維角度嗎?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同類的私人和公共事件,或一地雞毛,或進退維穀,困在自我角度的蝸角裏咬牙切齒,仇恨他人,卻不知道提升認知高度後帶來的雲淡風輕,放下自我後“一覽眾山小”的自由自在。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根本原因就在於“君子”有高度,沒有心理負擔,而“小人”執著於自我角度,坐井觀天,被“我執”徹底捆綁了。所以,我以為,要實現“自我解放”,跳出既有的角度,提升認識的高度,才能完成精神升華,得到人生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