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月上海(八)

(2021-10-29 03:22:07) 下一個

九月上海()

 

我有很多非上海籍的朋友,很多人第一次見的時候常常說,“你真不像上海人”。嗬嗬,其實我在心裏想,我可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而且,一顆上海心還很熱烈呢。但相處久了,真的就沒啥上海人跟外地人的感覺了,投緣真的跟是哪裏人沒什麽關係。

 

最近寫“九月上海”係列,看到一條留言說:可是上海人有傲氣你不是上海人就是“鄉下人”。不知道為什麽,總有人覺得上海人傲慢,目中無人,把非上海人都稱作“鄉下人”。這種認知不知當事人是不是有感性認識,反正,聽上去蠻符合對上海人的印象的。我有點好奇,到底上海人會有哪些“原罪”呢?於是就去“百度”了一下。百度上,對上海人的特點是這樣描述的:上海人本性刁鑽,習性奸猾。自視為傲然一切,鄙視一切。好於鑽營取巧,包囊私欲。言談尖刻,不留情麵。性吝嗇,好占小便宜。排外而自不量力。男人不像男人,倒有女人的脂粉相;女人倒像女人,但過多有風月相…… 上海男人小氣自私,斤斤計較,街頭吵架經常半個鍾頭,膽子小怕老婆,甚至幫老婆洗內褲,常被醜化為"小男人"(近幾年終於出了兩個偉大的男人:姚明、劉翔,他倆的形象隻能用來代言中國男人,上海男人不配拿來自比。畢竟有錢就能培養出精英的,他倆的成功跟上海男人這個群體沒有關係)。哈哈哈,真是一句好話都沒有,男人女人一網打盡。即便出了一兩個傑出的,也要說明跟上海人群體沒關係,看來上海真是一個好人都不應該有啊。

 

看到這樣的評價,真心覺得很可愛。那麽濃的嗤之以鼻,那麽強烈的厭惡情緒,真是難為執筆者了,皺著眉,掩著鼻,忍著反胃,堅持吐槽。敢愛敢恨,不吐不快,真是性情中人啊,真的太可愛了。

 

 

上海人真的那麽討厭嗎?想想,這應該跟“one country, two different worlds”有關係。上海自1845年開埠,有近一百年的殖民地曆史。英國人率先把家眷和西方文化帶到上海灘,接著是美國人、法國人……海洋文化跟傳統的農耕文化在上海相遇相愛了,他們在上海兩情相悅,你儂我儂,漸漸有了夫妻相。二戰期間,上海又成為了2萬無國籍猶太人的安全避風港,這些猶太人就生活在普通上海人生活的社區裏,跟上海人朝夕相處,魚水相依。所以,從上海的近代史,可以非常容易看到上海“海派”的款款身影,也更容易理解所謂的“鄉下人”的意喻何謂。

 

上海人的“海派”不僅是小資的生活狀態,更深的,是一種價值取向、思考方式和對世界的理解緯度,是一種對不同文明的觀察、認知跟認同的體現。這種呈現暫時沒有被廣泛的認可和接受,上海人一向是理解的。但這種理解並沒指向妥協與改變,產生了一些人觀感上的不適感和距離感,上海人隻好“不響”了。而這種不響裏,好似又包含著“我行我素”的堅持,於是,“傲慢”的惡感就此而起。但上海人對自己的“特別”並非是有意為之的,甚至毫無意識,完全跟旁人無關。上海人對自己的氣質從選擇到實踐再到承受後果,實現了完美的閉環,並沒期待掌聲也不接受白眼,完全是關起門來自己屋裏的事。但是這也不行,這是排外。這樣的情形,上海人除了不響也隻有不響了。而這種不響,又再次激怒了一些人…… 

 

其實上海人對“惡評”早就習慣了,被誇說“不像上海人”並不能讓他們產生如釋重負般的輕快,反而會有點失落呢。不像上海人的上海人,是頂頂讓上海人鬱悶的評價,不信,可以隨便問,希望遇到的上海人能認真答。

 

上海有句俗語,叫“不睬儂頂凶”。試試看把上海人當氣體放了,那才是頂厲害的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