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美國 Moshang USA

獨立快捷的時評和美國生活信息谘詢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的學術江湖和挑戰疫苗話術的直觀數據

(2022-01-01 13:22:51) 下一個
 

 

大家新年好!這個“悠長”假期比較忙,沒顧上寫文。之前發過一個推特,當時有讀者朋友希望陌上把裏麵提到的情況展開分析一下。今天新年第一天補上這個功課吧,奉上一份參考信息。

 

 

01. 撼動narrative的新研究

 

先回顧一下這個牛津大學的課題組,之前發的那篇Nature Medicine的文獻。他們的大型數據分析做到了對40歲以下人群(男女混合),接種不同類型的covid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炎的概率及與感染新冠後出現這種問題的概率的對比。

 

 

當時討論過,這個研究還是做得粗,如果區分性別,並且把年齡分組更細一些(疫苗引發的心肌炎風險在16-25歲男性中更集中),估計結果差異會更顯著。

 

隨著我們對這個病毒和疫苗效果的認知的不斷豐富,可以看到無論是病毒還是疫苗,年齡、性別帶來的差異,都是客觀存在的。醫療本身就是個最講究個體化的事情,萬靈藥不存在。所以這類細分化條件後的平行對比,既是醫學常識,也是這次疫情至今,現實情況決定的。

 

結果該牛津研究組確實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們新的待審核的文獻(preprint)做的就是這個事情。這當然也是網友們通過推特等平台對他們喊話才換來的結果,所以,堅持發聲是有意義的。在一場進行中的科學討論辯論中,不同觀點的實力交鋒可能會出現階段性的勢力懸殊,甚至錯誤的認識在某個時期反而主導社會輿論,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學的走向終究是往真相的方向邁進。而這次疫情,每個個體都無法獨善其身,越多人反饋,才更讓情況盡快往事實真相方向靠攏。

 

果然,在區分了性別之後,40以下男性麵臨接種疫苗之後心肌炎的風險,就比此前男女混合時候做的分析,對比更加清晰。

 

 

一直以來,推疫苗強製的人最常掛口上的一個說法就是,“疫苗隻是一個小型病毒,即使接種疫苗出了副作用,如果感染病毒會更嚴重”。但是可以說這個圖,直觀地給出了挑戰這種narrative的數據依據。這將是搞一刀切的疫苗強製派們越來越難以回避的挑戰,如何在麵對此類數據的時候,自圓其說。

 

當然,他們暫時還有可以打時間差的窗口,比如挑剔文章還沒有經過同行審核、貶低研究者及傳播者的信譽和學術能力、煽動仇恨把科學之爭挑撥成群眾鬥群眾的政治運動,等等。但是,時間站在真相一邊,假的真不了。

 

總之結論很明顯了,病毒感染帶來心肌炎問題,在40歲以上人群中隨著年齡增加,問題越嚴重;但是疫苗帶來的心肌炎副作用則相反,呈現集中在40以下男性(不少數據顯示尤其集中在12-25歲的男性人群中),而且,甚至似乎此類疫苗傷害的受眾反而更多是原本完全健康的男孩。

 

所以說,這篇待審核的文獻,很有可能是改變對青少年接種Covid疫苗風險認知的一個重大新突破。因為一旦發表,這將開啟更多“對於特定人群,主要以病毒低風險人群為代表,疫苗是有可能造成比病毒更大傷害”的科學大討論。而該牛津研究組選擇聖誕節將此項研究發布到medrxiv.org,可能是巧合,也可能別有真意吧。

 

還值得一提的是,圖中最後一組數據,即粉紅色柱(bar)對應的是感染新冠後得心肌炎/心包炎的頻率。但是考慮到很多同年齡段感染covid後輕症、無症狀,並不會匯報,所以這部分數據其實比實際的還要高估了若幹倍。再考慮到,即使沒有接種疫苗,也不是人人都會感染,如果加一組不打疫苗的40以下男性心肌炎的數據,這個風險還要更低。

 

 

換句話說,就是接種Covid疫苗後引發年輕男性的心肌炎/心包炎問題高於基礎線的風險,其實比這個圖反映出的問題還要大。

 

這個問題上的科學探討,自6月初以色列發布第一組大數據以來,全球就不斷更新。其實筆者在9月就做過視頻節目,當時以美加三國數據都顯示,新冠疫苗引發青少年心肌炎,甚至比感染新冠後住院幾率高六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4UlACktYeo

剛剛查了以下,裏麵介紹的一篇最直接相關的文獻,到現在4個月過去了,還沒給完成同行審核。這次牛津課題組的這個待同行審核的研究,算又一次背書已經不斷被全球不同國家不同研究組發現的,一個很值得深入關注的現象。這就引發了本文想談的第二個問題。

 

 

02. 美國學術界江湖

 

可以說,這個疫苗自從開發以來,就沒有擺脫過政治化。如果說救死扶傷第一,為什麽要刻意延誤發布時間,拖到大選後才宣布疫苗研發成功的消息?如果說科學是客觀的,為什麽那些大選前叫囂“該疫苗是法西斯總統領導下開發出來的,自己堅決不打”的人,除了一群知名政客還包括不少生物醫學方麵的專業人士,在換了一個總統之後,現在忽然成為最積極推廣疫苗強製的同一群人?

 

這一次美國學術界的江湖惡鬥也是徹底暴露,以“大巴林頓宣言(Great Barrington Declaration,GBD)”為代表的抗疫政策主張,盡管獲得來自科學家和民間的很多支持,但是從一出現就被本屆政府的高層官員打壓(見下);而前麵提到的,對疫苗效率的科學質疑,包括深入分析青少年covid疫苗副作用問題的嚴肅研究被拖延發表,等等情況的存在,無不表明出一條主線,那就是像Fauci、Collins這類7、80歲年長掌管學術界資金分配及各種資源的資深政府官僚巨頭,對權勢根基不如他們深厚的以青壯派科學家為主體的後起之秀,有一種明顯的壓製排擠操作。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status/1476360917352857608?s=20

 

以Fauci的narrative為代表的這派,主張更嚴苛的口罩令、疫苗強製令、社會封鎖、學校停課,代表就是有的東亞國家和美國加州;GBD派保障社會正常運作下的定向保護易感人群,與病毒共存的跡象更明顯,代表是瑞典、美國佛羅裏達州。

 

這種學術和抗疫政策之爭,本質上是關於科學定位病毒的可怕程度與疫苗效力及風險的討論,但是早已經超出了科學範疇,蔓延到政治,並深深影響、分裂著美國社會,包括你我這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都被波及其中。一個現象,往往支持Fauci的narrative的人,喜歡祭出“主流”、“科學”這道尚方寶劍,攻擊、排擠身邊持不同意見的人;支持GBD派的,卻更多是在質疑強權和大政府管製,而不是糾纏於身邊圈子裏搞人身攻擊和口舌之利。

 

Fauci等人主張的抗疫模式,更為方便有條件在家工作的“電腦族”等中上產富裕階層,付出更多代價是社會底層,尤其對窮孩子的衝擊會延續到成年。現在經濟落後社區孩子的長期停課停學,就是十年後的街頭暴力的增加、治安下降、監獄被囚犯擠爆,等等具體的社會問題。很多政策的負麵代價是有延遲的,但是短視的操作卻往往讓政客更容易操控恐慌,製造混亂騙取選民支持。比如2020年大選前整個主流媒體天天擺個死亡計數,2021年美國死於新冠的人更多,但是我們卻完全聽不到左派媒體對政府的同類程度的質疑,就是典型實例之一。

 

附庸強勢一方,即抱大腿,總是眼前代價更小、麵對輿論壓力更安全。但是,加大社會貧富差距的政策,短期可以帶來疫情中股市、房市狂飆讓小部分人賺得盆滿缽滿,放眼到長期,遲早會要讓衣食無憂階層也一樣付出代價。而社會一旦陷入動蕩,有些資產但又沒有到超級巨富的人群,其實更早受到衝擊。我們華人恰好不少正就是處於這種社會階層狀態。看看加州比弗利山莊這種滿是幾百萬、幾千萬豪宅的社區的以下這則新聞。

 

 

如果民眾不冷靜下來剝離政治宣傳與客觀事實,不願意傾聽辯論雙方各自的觀點和出發點,就會上蠱惑者的當。俗話說政客“不會浪費任何一次危機”,就是這個意思。

 

 

03. 反Covid疫苗強製,不是反疫苗

 

反對疫苗強製的並不是要求剝奪您及家人打疫苗的選擇,而是希望保留不強製別人接種的個人選擇。我們的訴求隻是希望你們能對不同想法做法的人的出發點,多一些冷靜的理解,少一些被帶風向的信息操控,情緒化扣帽子。

 

真正的科學就是不斷地質疑,科學結論也會在更新中發生認知上的改進和動態變化。看看陌上過去一年發的文章,在2021年4月底的時候,我們曾經對疫苗寄予厚望,當時科學家也普遍認為當50-90%人群通過接種疫苗免疫之後,就可以看到感染率的顯著下降。

 

 
 

 

但是事實卻與之相反,所以,我們對covid疫苗的認識,也應該隨著客觀情況與時俱進。

 

最後,在疫情這場持久戰疲勞戰中,願大家既不要恐慌也不要大意,保持身體健康,行百裏半九十,越是覺得苦撐堅持不下去的時刻,離雲開日出的那天其實越近!

 

 

 

 

Contact/聯係方式:

陌上YouTub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