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茶館

51博客開了十多年,轉移到這裏來繼續塗鴉人生
正文

十二月,倫理學

(2021-12-06 18:36:55) 下一個

倫理學定義

 

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通常定義為道德哲學。大英百科全書將倫理學定義為一種研究道德中什麽是好與壞、什麽是對與錯的學術領域。嚴格而言,倫理學與道德哲學等價,是一種研究領域,其研究對象是道德。韋氏詞典定義倫理學為探討什麽是好行為、什麽是壞行為的一門學問,是以哲學思考在道德方麵什麽是正確、什麽是錯誤.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倫理學立下一個基本的分水嶺,也就是倫理抉擇過程中的義務論與目的論。這裏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中國傳統故事裏有個老和尚背村姑過河放下放不下的故事,倫理學分析就是:老和尚背村姑違反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規則是不好的,然而背村姑過河確實是一下助人為樂的好事,所以又是好的。

 

古希臘倫理學

 

古希臘論理學的五個主要流派:柏拉圖與等次調和說;亞裏斯多德與幸福論;伊比鳩魯與心靈平靜;斯多葛學派與順命式的自製;普羅汀與天人合一。各位哲人都有自己係統的觀點,哲人的思想體係大多跟自己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馬特生在《基督教倫理學》這樣總結到:中古世代的倫理製度都是建立在希臘人的倫理思想上阿奎那多馬(Thomas Aquinas)將奧古斯丁與亞裏斯多德的見解冶為一爐,鑄成一種倫理製度.他將德行分為三類;道德的、理智的、神學的。他說,前二類是亞裏斯多德所知道的,在阿奎那看來,所謂德行不外乎希臘人所講的四大德(智慧,勇氣,自製,正義),他又在這些以上加上神學的幾種德行,即信、望、愛。

 

基督教倫理學

 

基督教倫理學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奧古斯丁的神的愛;聖多瑪斯阿奎那的倫理是實現我們的存在目的;馬丁路德的信靠順服的倫理。

 

基督教倫理學就是一套基於聖經教人分辨善惡的倫理。其目的就是救贖,得救後要有好行為(腓 1:9-10;提前 4:8)。基督教倫理的基礎在於神的本性,建基於神的聖潔和公義,建基於聖經(羅 2:15,1:21-23、26-27、29)。基督教倫理學的總綱就是:一切的道德都包括在愛人如己一句話中(羅 13:8-9,加 5:14,西 3:14), 愛心是聯絡全德的。

 

中國傳統倫理學

 

儒家為中國倫理學的大宗。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然而孔子述而不作,未成係統,文字大多散見與言論中。主要分如下幾個方麵:性;仁;孝;忠恕;學問;涵養;君子;政治與道德。比較成係統的儒家作品就是《中庸》,《孟子》,《荀子》。

 

儒家倫理思想一切本於人性。凡是合乎仁的,都是道德的。仁雖由情感所發,但與知識和意誌都有密切的關係。其理論實行在五個社會關懷之中,即所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而這五倫又以前三者,為社會關係之基本,故稱之為三綱,即君為臣鋼、父為子網、夫為婦綱。由仁出發,又推而至於義、禮、智、倍,這五種道德原則謂之五常。儒家一切倫理思想,都可以概括在這輪廓之中。

 

佛教倫理學

 

早期的佛教的其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較偏重於修行者個人的身心修養和道德實踐, 以五戒十善作為信徒的基本道德規範。十善”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癡。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善”側重於修善。

 

到了大乘佛教階段,信徒除了追求個人精神解脫外, 還強調普渡眾生, 以救渡眾生脫離苦海為自己的宗教修行實踐,強調以六度: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作為修習佛法達到涅盤境界的途徑。強調以四攝:布施攝、 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作為四種與眾生相處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