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碎片

該如何拚貼(http://go2montreal.googlepages.com)
正文

美國威脅論為何很少聽到

(2007-01-19 19:21:14) 下一個

        ●盡管美軍在世界範圍內大張旗鼓地自由穿梭,常常發動戰爭或成為衝突的主要一方,卻基本上沒有專家、媒體、或是任何國家的任何國會議員站出來提“美國威脅論”

  ●美國在公共廣告和大眾傳媒業領先於其他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政策的對內對外宣傳上也不遜色

  ●在中國反駁“中國威脅論”的奇談怪論、證實國家發展意圖的時候,了解一下美國是如何建立其“安全形象”而不是“威脅形象”,也許會有一些意義

  美軍足跡遍及全球,但卻很少聽到“美國威脅論”

  近來頻頻傳出有關美軍兵力調動的新聞:先是五角大樓在1月4日宣布向海灣地區派遣以 “斯坦尼斯”號航母為首的第二個航母戰鬥群;接著是核動力航母“艾森豪威爾”號從海灣地區駛向索馬裏,美軍特種部隊進入索馬裏搜索“基地”組織追隨者。美國總統布什1月10日晚發表全國電視講話,他不僅宣布向伊拉克增兵兩萬多人,還清楚地警告伊朗和敘利亞,美軍將“主動尋求並搗毀”他們向伊拉克反美組織提供支持的網絡。這些還不算,五角大樓在1月9日還宣布將在日本的美軍基地部署最先進的F-22猛禽戰鬥機。短短一周時間內,僅在主要新聞中,美軍的“足跡”就遍及海灣地區、索馬裏、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和日本,不僅有武裝入侵、大規模增兵,還包括部署先進武器。

  盡管美軍在世界範圍內如此大張旗鼓地自由穿梭,也常常發動戰爭或成為衝突的主要一方,卻基本上沒有專家、媒體、或是任何國家的任何國會議員站出來提“美國威脅論”。這是一個多麽不可思議的現象!相反,中國僅僅是為了自己國家的領土不被分割而進行軍隊現代化改革,卻招致一些西方國家和某些亞太國家的“擔憂”,所謂“中國威脅論”久盛不衰。在中國反駁這些奇談怪論、證實國家發展意圖的時候,了解一下美國是如何建立其“安全形象”而不是“威脅形象”,也許會有些意義。

  以“正義、自由和民主”的名義成了“障眼法”

  在“維基百科”網頁上做一個簡單的調查就可以發現,軍事幹預國際事務是美國自1776年建國以來就奉行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軍事行動大多與爭奪和爭取領土,以及保護美國商船和商人海外利益有關;一戰和二戰各種史實多已有了曆史定論,美國在其中,特別是二戰中所做的貢獻是受到所有國家肯定的。由於二戰期間美國在世界各地建立起的正義形象和良好關係,在二戰後躍然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時,美國便有效利用這些積極因素,以維護正義和和平的名義在世界各地建立廣泛的軍事基地和軍事合作關係網絡,為名正言順地維護和發展美國的自身利益打下基礎。

  粗略瀏覽一下美國自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所進行軍事行動的統計,一個驚人的發現是,1962年以來美國幾乎每一年都或多或少地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參與某種軍事行動。主要的戰爭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兩次海灣戰爭,“零七碎八”的軍事行動包括入侵格林納達、擊落利比亞戰機、幹預中非共和國內政等等。

  美國政府在每次行動之前對內對外的宣傳幾乎一概是 “為了維護正義、自由和民主”,但是除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及2001年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之外,其他的軍事行動幾乎少有獲得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盡管美國親自扶植了薩達姆、本·拉登、阿裏斯蒂德(原海地總統)、皮諾切特等今天國際公認的獨裁者、腐敗政客和恐怖大亨,美國人民卻仍然驕傲地認為美國是 “民主和自由的燈塔”,美國政府仍然堅持軍事幹預的目的是“在世界各地推廣民主和自由”。

  由此看來,美國曆屆政府所采取的“障眼法”的確值得思考。美國在公共廣告和大眾傳媒業領先於其他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政策的對內對外宣傳上也毫不遜色。對於特種部隊和中央情報局的秘密軍事行動自然不牽扯爭取公眾和國際支持的問題,對於必須向公眾和國際社會解釋的情況,美國通常會首先積累證據,找到聲譽可信的代言人,然後爭取支持。在無法獲得公眾支持的時候,美國總統還有一句“不排除任何可能性”的“尚方寶劍”保底。 因此,無論軍事行動的實際性質如何,美國總能找到論據讓“民主戰士”自圓其說。

  “大棒”之後給“胡蘿卜”,減少了被打擊國的震蕩

  不管是誰最先提出“胡蘿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美國人卻把這一理論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美國采取軍事行動的同時總是進行人道主義援助和戰後重建的準備,這樣先給“大棒”再給“胡蘿卜”的辦法不但可以減輕一些遭受“大棒”打擊的震蕩,爭取被占領地區公眾的好感,還可能給人們留下美軍幫助恢複和平與繁榮的印象。美軍在2003年大舉進入伊拉克之後,伊拉克南部港口烏姆蓋斯爾港重新開放後停靠的第一艘貨輪,運輸的就是人道援助物資;布什最近剛剛宣布的伊拉克新政策中除了增兵,還同時增加了對伊拉克的經濟援助和重建支持。

  “大棒”和“胡蘿卜”互為條件,不僅幫助美軍在弱國政府出現政治真空時及時注入美國影響力,也的確有利於穩定政局,並在當地百廢待興時為推動經濟發展提供催化劑。

  據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統計,接受美國經濟援助的國家有100多個,但是幾個主要國家占據了美國對外經援總額的絕大部分,其中,以色列和埃及分居第一和第二位,之後便是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美國國際發展署是美國負責提供對外援助的主要部門。發展署近年援助的重點項目,比如伊拉克、阿富汗、蘇丹、黎巴嫩、印度洋海嘯受災國家等,都是美國認為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項目。

  美國國際發展署2004年所列的五個對外援助目標包括:1)加強接受援助國家的政府管理及經濟重建;2)強化脆弱政府;3)提供人道援助;4)支持美國戰略利益,特別在像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5)緩解包括艾滋病在內的全球性疾病。

  美軍自己的對內和對外宣傳大都側重美軍為災民或戰爭難民提供人道援助和幫助戰亂國家重建的方麵,以維護美軍良好形象為原則。美軍對於形象的重視貫徹於全軍,從西點軍校一年級新生每天必須擦亮皮鞋到美軍對各種軍裝、作戰服式的挑剔,再到選擇新型戰機時不僅對戰機性能,還對戰機外觀的重視等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來。美軍龐大的“公共事務部門”網絡遍及各軍種的各個層級,他們主要負責對內和對外報道美軍取得的各種成就,並對一旦出現的負麵報道及時做出解釋。

  打開任何針對美軍廣大士兵的內部報刊,許多報道都是關於美軍如何為世界上的“弱者”提供人道關懷,如何為近在周邊社區遠在世界各個角落帶來安全與穩定的,等等。這種非常注重細節的宣傳會給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用活躍的媒體力量,影響他國決策人的思想和政策的製定

  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軍費開銷最多(2006年軍費開支為4702億美元)、在世界各地參與和發起的軍事行動最多、擁有海外基地最多的國家。然而,在國際媒體當中卻沒有形成“威脅”的形象,反而經常以恐怖襲擊的目標、“威脅受害者”的形象出現,這與美國政府利用媒體來打造形象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雅虎的英文網站用“美國威脅”(United States threat)做一次搜索,得出的前40名結果沒有一條說“美國威脅論”,相反許多講的是美國可能受到的各種威脅,如恐怖活動、生化襲擊、來自伊朗的威脅等等。

  再用“US威脅”(US threat)搜索試試看,得出的前40條結果中隻有一條是英國廣播公司在2006年6月播出的一條不起眼的新聞:《美國被認為是全球和平的最大威脅》。原因是非常簡單的,美國媒體在全球占據著主導地位,“美國威脅”這樣的英語詞匯又怎麽可能頻繁出現呢?

  美國維護自身形象主要是借助於活躍的媒體。美國的《紐約時報》、《時代》、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媒體不僅是國內輿論的領袖,還有廣泛的國際受眾,其對各國政策決策人思想的形成、政策製定的影響力不可低估。美國網絡公司穀歌、雅虎、MSN等則引領世界搜索引擎市場。據統計,全世界所有互聯網網頁的內容80%是用英文書寫的,可見,在全球化時代,世界雖然在變平,但並不平衡,而是向講英語的國家傾斜。這種情況下,美國“受害者”和“正義”形象形成的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總結美國國家形象塑造的經驗和方法,並不是意味著中國要模仿美國,走美國的道路,而是為了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認識“美國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隗靜,旅居美國的著名媒體人)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