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2000年左右我的桂林鄉鎮初中生活

(2021-08-09 08:01:35) 下一個

      我們上初中是到鄉裏讀的,我們村隻有一條泥土公路,九十年代末期還沒有農村中巴車。我們寨子在公路的對麵,是沒有公路的。要去鄉裏讀書必須走路翻山去的,路程大約兩個多小時。通常,我用蛇皮袋裝米捆住四個角落背到鄉裏的初中,這些米用來兌換飯票。就是這樣一個環境下,一個三省邊界的山溝溝裏成長起來。

      我的成績並不出色,到了初中由於性格內向,老師既不表揚,也不會批評。初中的印象總體是灰暗的,主要是因為我個子矮小,所以常常會受到欺淩,這是我的主要困擾,想象下生活在一個近乎黑社會的痞子氛圍中的學生,大家都很緊張的關係。我同村同姓的同學借我飯票菜票,到了歸還期,遲遲不還,你還不好問,問了也沒有。老師從來沒有做關於欺淩的教育。這是在鄉村教育中完全沒有這個意識的。老師隻是防止打架。最惡劣的有一次,我在食堂看到學生插隊,我提醒下之後,這個初三的學生牛高馬大,直接給我一腳,踢在屁股上。我立馬一句話都不敢說了,感覺非常恐怖和惡劣。

        在這種叢林法則,拳頭氛圍的初中生活中卻有一些讓我覺得有趣,就是每天吃完早餐,就到另外一棟樓裏的圖書室看書。當時正處於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我看了很多報紙,影響較大的是《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記得印象很深的是經常看外媒如何評價中國,盡管他們隻是篩選外媒對中國有利的報道,但畢竟提高了一個他人看待自己的國家的視角,當時不知道很多負麵報道是無法轉載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路透社,法新社等都是那個時候逐漸聽說的。當時報道了很多中國經濟方麵的進步,一片大好的工地,經濟特區,工業增長數據等。外國直接投資數量的增長也是我經常關注的,外匯儲備數據等。今天已經不再關注這些數據。因為已經失去了當年的意義。圖書室很多發黃的科普書籍也是我經常光顧的,我記得我借來一本很薄的介紹相對論的基本原理和現象的書籍,瞬間迷上了科學的神奇和對愛因斯坦的崇拜。自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勵誌當科學家。

我因為成績一般,所以沒有太多關注和期待,反而很自由的閱讀和思考。自喜歡科學,看報紙關注國家發展,也喜歡琢磨數學裏的知識樂趣,我沒有太多應試的壓力。但是當時圖書資源有限,而且開放的時間不多,都是隻有早上和傍晚一段時間。對於我來說,這些閱讀是影響深刻的。我知道大多數的同學並不需要這些閱讀,他們隻是在乎那些成績。

我們是上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的,我當時不喜歡英語,覺得枯燥無味,很多語法和規則。單詞又難記,何況覺得未來去外國的概率太小根本沒有必要學習英語,於是初一初二混日子,考試基本靠猜。但是到了初三,想法有些變化,主要是要考高中,需要英語,另外也有些覺醒,覺得我閱讀了很多科學家都是國外的,我覺得未來可能還是有些作用。當時想,未來隻要看懂一點就夠了,說和聽沒有環境基本不可能學會,老師的英語教的死板,當時倒不知道什麽是標準的美語。我記得有一次,把看到同學有一本英漢對照注譯的書籍,把英語課本和教材裏的字一一翻譯。我瞬間覺得這本書雖然表皮發黃,而且已經是二手中的二手書籍了,甚至有些破。我就和同學花錢購買下來,因為他那個同學倒是覺得沒有那麽大的作用,他英語也不好。我購買之後,就開始整句的記憶和讀。慢慢的我的詞匯量上來些,大部分課本教的詞匯都能理解,但是語法基本還是零,也聽不懂老師說的什麽。這些方法,是到高中一直都是這樣。直到我工作後,能夠上YOUTUEB才再次學習英語,到現在能夠基本聽懂英語和會說不少了。都是互聯網給我的教育,而非學校教育給與的。

關於初中生活也有不少值得回憶的事情,其中是和一位女同學的關係非常友好,當時我倒是沒有什麽愛情的觀念,我成熟比較晚,不懂這些。在這裏我稱呼她為阿群吧,她學習成績幾乎是班級裏的第二,很勤奮的那種,思維也比較傳統,都是從農村鄉下來的。有一次,調整座位,我坐在她的前麵,於是我們經常開始聊天互相問不懂的知識點,兩個人開始默契起來,建立了友誼,她也很關心我,我感覺就是她的筆友。她平時也是話不多,較少和其他女生喜喜哈哈。我一直認為她是我最好的初中的朋友。遺憾的是,我高中後,成績比不上她,分配到一般的班級後,就慢慢的減少了聯係,有些生疏。但是她還會互相問候,關心。大學後就不知去向了,現在我很後悔,希望能夠會見她,我隻知道她是哪個村的,現在其他信息已經無從打聽了。未來有機會我還會去打聽下她的下落。感謝她當年的關心,讓我感覺到友誼的快樂。

初中還有有趣的事情是,上課我喜歡坐在窗戶邊,看著國道上來來去去的大巴車,我們學校緊靠321國道廣西段,我們的教室和公路距離一百來米,剛好公路和窗戶差不多高。我自小喜歡卡車,於是喜歡公路上的繁忙的樣子。那時候,321國道是湖南懷化,貴州東部的幾個市,重慶秀山黔江等去廣東的交通要道。鎮上看車牌和大巴的地名就是我的最好的地理課。客車上一般寫著比如:凱裏----東莞,長安(當時疑惑怎麽古代的長安城跑到現在的地方,後來才知道長安是東莞的一個鎮,東莞也以為念wan。)。回到家裏馬上看地圖,車上的地方到底在中國的哪裏?我經常對著窗戶看著打工的人們來來回回。睡在那些甚至有些髒亂的臥鋪車上,能夠感覺得到十分疲憊,因為當時沒有高速公路,從家裏到廣東需要兩天甚至更多翻山越嶺的。暈車的話,更是麻煩。我就是這樣分析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些貨車,堆得高高的,甚至頭部要翹起來了。經常飛快的開過,喇叭不絕於耳,後麵卷起一溜灰塵,揚長而去,把這些廣東的日用品運輸到西部的家鄉。那時候,車半夜也走,日夜不斷。很多車發生交通事故,命就懸掛在這半路上,經常半夜翻車,預計都不知道怎麽回事生命就結束了。放假的時候,我經常沿著國道徒步,偶爾能夠遇到老外騎著自行車大包小包的,很是奇怪。中國人大概難以理解這些老外沒事找事幹。

以上就是我的初中生活的大部分有趣的了。你那個年代怎麽樣?有什麽共同點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經曆很多但如果能寫出更多細節就好啦。桂柳老鄉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