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大學生活,我臆測,1/3是課堂學習,1/3是社交生活,1/3是職業準備,粗暴一點的三分法。這裏麵的配方,多一點少一點,就構成了各個大學的特色,無所謂優劣。申大學就是按自己的水平、德性,找一個相對匹配的地方,去努力尋求Thrive的可能性。
學府型的,課堂上精彩紛呈,小班製,討論式,專業課與基礎課,都令人興奮地沉浸到理論與思想的海洋裏,有名師的啟迪,有同儕的鼓勵,這四年簡直在認知上飛躍得不要不要的;但是社交生活乏善可陳,估計連個好好洗澡的習慣都沒有養成,女孩大概都好不到哪兒去;職業準備,馬馬虎虎,潦草完事,就要靠認基本功死理的谘詢公司兜底了。
社交型的,課堂大概是馬馬虎虎,潦草完事的,連個Essay稍微好一點,居然會有老師懷疑學生找了外麵顧問代筆,來一番令人沮喪的糾紛;社交生活那是精彩紛呈,各路party不全是圍繞著女人和美酒,也有真摯的兄弟之情培養出一番未來創業或合作的大圖景;職業準備嘛,trust裏那麽多零,準不準備都不要緊,況且party裏和各種活動上認識了人,也不難有出路。
技校型的,課堂也是熱火朝天的,都是實用的玩意兒,刷各種刷,考這種考,高大上的東西老師吆喝,學生未必買賬;社交生活圍繞著資源分配,同學關係恨不得就是未來的同事關係,串個門都要問有什麽合作機會?(此處臆測太嚴重);職業準備那是杠杠的,Day1就為了offer那一天,此處省略幾百字廢話。
得罪一下中西部,反正也沒人認識,芝大是學府,西北是社交,UIUC是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