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當標題黨,夠引人好奇的。其實來自於道德經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這麽高深的古文,沒翻譯我都沒看懂。
前兩天接待了一位女士,看上去很年輕,卻因為感情的變故患了嚴重的記憶障礙。她曾是主管,現在填幾張簡單的表格都用了半個多小時。失去的愛人是自己從高中就一直在一起的戀人。。愛如何變成如此的傷害?想來還是執念,我執不得之後的怨氣終累積成了戾氣,傷人傷己。所有的關係之間,也包括最親密的親子關係,矛盾不都是因為各有各的想法時溝通不好而生了怨,積怨就容易變成戾氣。
能夠放下自己給別人設定的框架,才能真正尊重別人,也是尊重生命本身。不知在哪看到的這個詞“恒順眾生”,覺得應當力行,結果隔天就又被不同的人事氣到了。。
同病相憐。至少能“病病”了,以後希望少病,“是以不病”不太現實,那是聖人的標準。
也願大家隻願而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