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翎

原創文章:紀實連載,名人雜談,美房欣賞,人生感悟
正文

《一個大學女教師的手記》第30章 文藝男青年

(2021-07-05 03:46:31) 下一個

       礦院雖說屬於工科院校,但裏麵卻不乏文藝方麵的人才。這裏說的文藝,不包括唱歌跳舞,那是外秀;這裏說的是內秀,是能寫詩會畫畫。

       千萬不要小瞧礦院哦,它可是藏龍臥虎之地呀,不但擅長作畫的大有人在,能寫詩賦詞的也比比皆是。

       光徐爽那一屆,就出了三個校級大文豪,其中就有施大棟——徐爽的半個老鄉和頂頭上司。

       施大棟看起來粗率,實際粗中有細,感情十分細膩。業餘時間,雅興一上來,小說、散文、詩歌都信手拈來。大部分登載在校刊上,少部分衝出學校,上了市文藝雜誌,甚至有一篇小說還登在了全國文學雜誌《收獲》上。一下子轟動了礦院,多少人望其項背,對他刮目相看。

        徐爽雖寫不出什麽,但她喜歡讀熟人的作品,一邊品味作品,一邊浮現熟人的音容笑貌,覺得十分地親切。

       據說,施大棟在東北重型機械學院上大學的時候,就初步顯露出文學方麵的才華,被同班同學公認為新時代的文藝男青年,簡稱文藝男青

       他的第一首詩作於19783月發表在東重的校刊上:

       春風彈琴弦,

       大地舞台寬,

       大學生下鄉來,

        齊奏學農第一篇。    

        曠野上,

        鐵鍁翻飛銀光閃;

        雲天裏,

        勞動號音在回旋。

        天冷,不可怕,

        地凍,誌更堅,

        冰雪被我笑語溶,

        凍土腳下直打顫。

        ……

        施大棟將這份刊載著自己處女作的校刊,小心翼翼地保存了快二十年了。報紙都發黃了,看起來,很脆弱,好像用手指捅捅,就會捅出一個大窟窿似的。這個寶貝,他一般不輕易拿出來給別人觀賞,看在徐爽半個老鄉的麵子上,才讓徐爽飽了飽眼福。

       徐爽閱詩無數,第一次捧讀施大棟的詩篇,感覺非常地特別。她使勁兒在詩中捕捉著一般來說一首詩應該有的那種情調,就是傳說中的詩情畫意,卻怎麽也找不著北。即使這樣,她仍然告誡自己,沒有資格小瞧施大棟,因為她連這樣口號似的打油詩也寫不來。

       學理工科的,能像施大棟這樣,發發雅興,寫寫小詩的人,並不多見。頂多寫篇隨筆,弄個小小說什麽的過過筆癮。

        來礦院後,施大棟仍然筆耕不輟,經常發些小詩小文章在礦院的校刊上。

        有次,係裏開全體師生運動會,身高馬大的施大棟什麽項目也不參加,按他的說法,跑,跑不快,跳,跳不高,投,投不遠,隻能給運動員們,遞遞毛巾擦擦汗。

        施大棟有點謙虛,他可不止是遞遞毛巾這麽簡單,他還搖動著筆杆子,寫了好幾篇給運動員加油的詩歌,通過運動場上的大喇叭,播放出去,在操場上空久久回響:  

        春風習習,

        送來花兒陣陣清香,沁人心脾;

        楊柳枝頭,

        冒出新鮮綠葉,青翠欲滴。

        機械係運動會合著大自然美的旋律,

        開得有條有序。

        短跑、跳高、投擲,

        拔河、長跑、接力……

        師生一起參加,

        比賽場上鏖戰急。

        靠吃苦耐勞的精神,

        憑力爭上遊的誌氣,

        刷新紀錄,

        創出好成績。

        ……

       徐爽記得,當一位女生抑揚頓挫地用大喇叭,尖聲朗誦施副主任的詩作時,她正在八百米跑道上的最後一百米,準備衝刺。八名中長跑運動員中,她排在第一位。結果,這首詩讓她噗嗤一笑,腿一軟,發力沒發好,被第二名地一下超過。在這首詩的鼓舞下,徐爽屈居第二名。

        徐爽還記得,施大棟有很深的故土情結,經常寫詩寄托對故鄉的思念。徐爽曾經在校刊上讀過大棟詩人寫的這樣一首詩:

        當綠色盡染大地,

        遠方飛來報春的雁群。

        童年的小夥伴,

        捎信邀我回鄉村,

        我欣然應允。

        我愛故鄉的一草一木,

        愛那裏的父老鄉親。

        故鄉啊,

        這兩個字,

        帶著多少甜蜜,

        藏著幾多酸辛。

        我多想飛進故鄉的棗林,

        讓香甜浸潤我的心;

        我多願撲進故鄉的懷抱,

        讓親人的笑語將幾縷愁緒洗盡。

        誰不願珍藏故鄉美好的回憶?

        提起她哦倍覺親……

        徐爽本來對施大棟的詩作不以為然,可是,卻受不了別人也持這種態度。有次,計算機係的馬冬生找她借東西,閑聊了幾句。馬冬生說,我剛碰上你們係那個蹩腳詩人了……” 馬冬生話還沒說完,徐爽一棒子打過去,蹩腳?你不蹩腳,你寫幾句給我看看。

       多年以後,徐爽意外得知大名鼎鼎的梨花體詩人趙麗華,竟然是施大棟的一個遠房親戚。

       哦,難怪他倆的詩作都那麽別具一格,一個是披著詩韻外衣的樸素的大白話,一個是藏在大白話外衣下的淡淡的詩韻。

       徐爽印象最深的是趙麗華的這首詩: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徐爽在這首詩的感召下,從加拿大到美國,第一站去的就是美麗的田納西,而且是一個人去的田納西。

       另一首詩也是令徐爽拍案叫絕的:

      《我終於在一棵樹下發現》   

     一隻螞蟻,另一隻螞蟻,一群螞蟻 

  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 

       讀了這首詩之後,徐爽在自己的大院子裏,發現靠近籬笆的地方,有一群螞蟻。她盯著這群螞蟻好長好長時間,似乎努力地在它們忙碌的小身影上挖掘出一種安謐的詩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徐爽越來越對施大棟和趙麗華這兩個另類詩人,充滿著難以言說的欣賞與敬意。

       都說他們沒水平。什麽是水平? 能寫出讓別人不服氣還幹著急而自己又怎麽也寫不出來的詩句,還能吸引那麽多人關注,並引起廣泛地爭議與討論,這還不叫水平,那啥叫水平呢?

       也不能說徐爽的欣賞水平低,這麽多年來,她讀過的詩作,少說也有幾千首了吧。很多現代詩人,不管是網絡業餘作者,還是高級專業文人,都像是串通好了的,叫著號子,一齊寫下相似相近的詩行,讀起來味道都差不多,朦朧,晦澀,抽象,讀不懂,像在說夢話。過後,很快就忘記了。讓人記不住的詩歌,價值何在呢?

       徐爽記不住很多有名的現代詩人的大作,卻記住了蹩腳詩人施大棟的順口溜。

       平心而論,就文學成就來說,大棟詩人比不上礦院的另一個大文豪章亦衡——來自西子湖畔的才子。人家的小說散文詩歌隨筆,可是多次發表在《人民文學》《作家》《北京文學》《上海文學》《世界文學》等雜誌上的。在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曾在校內外引起廣泛熱議,追捧者眾,粉絲數多。

       章先生年歲不大,氣派不小,對礦院自己辦的報刊連正眼都不瞧一瞧,他從來不把自己的大作投給這個不入流的校刊。盡管校刊的編輯們多次苦心向章先生約稿,章先生都不為所動,極大地彰顯了文人的風骨與節氣。

       可是,徐爽拜讀了章先生的大作之後,卻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了。

       她曾認真地讀過章先生的一篇隨筆,裏麵有這樣一段話給她留下了印象:

        “一個人死了之後,他就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與別的死人完全一樣的死人,甚至連自己的鼻子也不再是用來呼吸的有用的器官,而成了一種壓迫與累贅。

       難怪評論家們對章先生的文風給予了這樣的評價:高雅、抽象、深奧。你瞧,人家能把描述得那麽哲學,那麽科學,那麽文學!

      不管怎麽說,徐爽還是對章先生的裝逼文學欣賞不來,而對施大棟接地氣的土坷垃文學偏愛有加。

        博客鏈接: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849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簡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林向田' 的評論 : 是啊,雖說施大棟的詩比較粗躁簡陋,卻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的烙印。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文革時期寫批判稿、賽詩會培養了文藝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