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史記

《美華史記》-- 華裔族群共同的記憶!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for Social Justice
擁有美華史記版權。
部分或全文轉載需要書麵授權。
正文

美華史記 | 天涯築路人的足跡

(2021-03-09 18:38:58) 下一個

美華史記 | 天涯築路人的足跡

Title: Following Foot Prints of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Builders

作者:水文 Zhida Song-James

編輯:方強, 王書功

ABSTRACT

The first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in America was built from 1865 to 1869, which connected East and West coasts of American Contin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More than ten thousands of Chinese workers constructed the most dangerous segment of this railroad.  Over the treacherous terrain of Sierra Nevada Mountains, enduring extreme weather, Chinese construction workers toiled to blast tunnels, chip away granite cliffs and lay hundreds of miles of  track.  Many lives perished under such dangerous conditions.  However they were “silent spikes”, as no Chinese worker was confirmed to have attended the ceremony to celebrate the railroad completion in May, 1869.

This article tells stories of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their courage to overcome challenges to build this great engineering project as well as their life after its completion. 2019 will mark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opening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Following footprints of Chinese workers, revisiting this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histor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building this great nation.  

導讀:五洲八方連阡陌,天南地北任馳奔。縱有歸心不計遠,感恩天涯築路人。

提到在美國的築路人,首先浮上心頭的自然是修建橫貫東西美洲大陸鐵路的華工。2019年正值這條大陸鐵路建成150周年。那麽我們就從這條鐵路開始,一起探討這段曆史,追尋築路華工的足跡。

橫貫東西的大陸鐵路

1850年,加利福尼亞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第31個州。以後幾年內淘金業迅速發展,人口劇增。1858年在內華達境內第一次發現了銀礦。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後,聯邦政府需要掌控西部豐富的礦產資源支持戰爭需要,內華達迅速成為聯邦屬地,連接東部政治工業中心與西部資源要地成為迫在眉睫的需要。1862年林肯總統簽署了家園法(Homestead Act),鼓勵東部人民向西遷移,開發人口尚稀少的西部,建設大陸鐵路的設想於是應運而生。經國會批準,這條鐵路由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承建從奧馬哈(Omaha)開始的東段,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CPRR)承建大陸鐵路西段。

1863年1月8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在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破土動工。計劃中的線路從加州的紐卡斯爾(Newcastle)步步升高,穿越陡峭入雲終年積雪的內華達雪山(Sierra Nevada) 山脈,經東坡的特拉基(Truckee),進入人煙稀少、幾無水源的內華達州沙漠。一路繼續向東,沿著內陸大盆地(Great Basin)中的洪堡河穀(Humboldt River), 到達水井鎮 (Wells)後再向東北進入猶他州,在Promontory  Point 與聯合太平洋鐵路向西修建的鐵路接軌。鐵路給荒漠帶來人煙,將星星點點的礦區連接起來,沿著鐵路城鎮應運而生。 現在I-80沿線的雷諾(Reno), 溫尼馬卡(Winnemucca), 戰鬥山(Battle Mountain), 隘口(Elko),水井鎮等等都是隨著鐵路建設而繁榮起來的城鎮。

圖一,太平洋鐵路線路圖 來源:Linda Hall Librar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ttp://lhldigital.lindahall.org/cdm/landingpage/collection/rr_maps

 

圖二,卡森城附近的Sierra Nevada 山脈 來源:US Geological Survey,供公眾使用

圖三.  東望Great Basin  來源: https://www.googlefreephotos.com

這是一項美洲大地上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剛開工時,太平洋鐵路公司估計建設這條鐵路需要5000名勞工,於是開始在加州各地報紙上登載招募廣告。此時東部南北戰爭戰火未熄,加州蓬勃發展的采礦業和農業也都需要大量人手,市場上勞工短缺。破土兩年之後隻招到了800人,鋪了不到50英裏鐵軌。 公司認識到完成這條鐵路必須依靠當時人稱“天朝工人”(Celestial worker)的華工 【1】。

早在1858年華工就已經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修築鐵路了。根據薩克拉門托聯合報(Sacramento Union)的報導,加利福尼亞中央鐵路公司曾雇傭了五十個華工修築薩克拉門托到瑪麗威爾(Marysville)的鐵路。沒有多久他們勤奮,堅韌,可靠的名聲就在工程界傳開 【2】。1865年2月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雇用了第一批華工,這些人多半是淘金時期的“金山客”。淘金進入工業規模後,華人不是被完全排擠出來就是隻能做業內最底層的工作。鐵路公司付的薪金不錯,在他們看來是一個好機會。這些華工已經在美國生活、工作過一段時間,懂些英語,對當地社會有一定了解。開始時公司隻讓他們幹使用鍬鎬手推車平整路基這類最簡單的活,不久華工就開始沿著測量好的路線砍伐樹木、填挖土方、鋪設鐵軌等,逐漸全麵承擔了施工中的各類工作。他們不吵不鬧、敬業,認真負責,吃苦耐勞。至1865年秋鐵路沿著內華達雪山西麓爬升到Colfax的時候,華工已經增加到3000多人。

當在加州再也雇不到更多華工時,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轉向華人的勞工中介,直接在中國發廣告招募勞工。當時正值太平天國戰爭(1851-1864)時期,戰亂使農民流離失所,難以謀生。海外招工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他們離開家鄉,登上太平洋郵輪(Pacific Mail Line)越洋到達San Francisco,轉乘河輪沿薩克拉門托河溯流而上。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把他們送上山坡,加入築路華工行列。這些人不通英語,通常來自同一地方的10到20人組成一個小隊,住在同一個工棚,共同出錢雇人做中餐。每隊有一個懂英語的人作為頭目,負責從華商處采購大米、花生油、魚幹、蔬菜、幹果、糖等食品和生活用品,並與工地的工頭打交道 【3】【4】。

月底發工資的時候,這個頭目從鐵路公司領到全隊的工資,再分發到每人手裏。也許是因為這種依靠中介的做法,人們才沒能在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工資表上找到所有華工的名字。

圖四. 中央太平洋鐵路1866年2月的華工工資表。來源:斯坦福大學北美鐵路華工研究項目http://web.stanford.edu/group/chineserailroad/cgi-bin/wordpress/sisons-china-proll-cprr-payroll-no-116-february-1866/

直到今天,中國勞務輸出中仍然可以看到這種組織方式遺留下來的痕跡。組隊的方式給出國華工提供相對熟悉和方便的生活環境,對遠離家鄉的孤獨心靈是一種慰籍,也有助於取得較高工作效率,但同時使華工依靠隊友和頭目,與外界相對隔絕。鐵路完成以後勞工需改行時他們的處境最艱難。

征服天塹的人

用“劈山開路”來形容鐵路華工極為確切。這條鐵路施工上有三大困難:1860年代美國的工業中心在東部,除了枕木之外的各種鐵路物資:鐵軌、車輪、車廂、道釘、機車以及築路機械等隻能在東部製造。那時巴拿馬運河還沒建成,各種物資隻能從海上經過南美南端科恩角運到西海岸。從港口到工地之間也沒有良好的道路及能載重的橋梁。由於這樣長距離天價運輸成本和道路的限製,使用機械幾乎不可能,築路隻得主要靠人工。

內華達山脈南北走向,鐵路要越過高山,從海拔30 英尺的薩克拉門托開始,在直線105英裏的距離內沿西坡爬升到海拔7000多英尺的Donner Pass。在險峻陡峭的山體上,華工們爆破岩石,在河穀懸崖上開辟出至少8英尺寬的平整路基,在6、7千英尺的高海拔地帶,在堅硬的花崗岩山體上開鑿了15條隧道,總長6213英尺【5】。

圖五. 中央太平洋鐵路高程示意圖, 零點處為薩克拉門托,頂峰為Donner Pass處最高的隧道, 東端為接軌處的Promontory Point

內華達雪山降水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1867-1868年冬季以暴雪聞名。曾有一場大雪連續下了十多天,積雪深達10英尺。整個冬天的降雪總量超過44英尺 【6】。工人們花費大量時間清除積雪,在雪最深的地方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不得不用12輛機車連接起來才能推出一條通道【7】,並且在路基上方搭起總長37英裏的防雪廊,施工才能繼續進行。

圖六. 高山雪廊,築路工人戲稱它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最長的穀倉。來源:New York Public Library Robert Dennis Stereograph Collection, 轉載自http://www.cprr.org/Museum/Eastward.html#Construction of the CPRR

鐵路工人的宿營地隨著鐵軌的鋪設向前移動。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給工人提供帳篷,很多華工還是住在工棚和地窩子裏。大雪封山的季節,從地麵上隻能看到他們棚屋的煙囪和通氣孔。上班要穿過兩邊都是雪牆的通道,沿著雪台階下到工作麵,在搖移不定的燈光下幹活。 屢屢發生的雪崩埋葬了多少華工到現在也沒有確切的數字,隻知道有些人的遺體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發現。在這樣極端艱苦和危險的條件下,鐵軌依然每天一寸寸地向前延伸。

開鑿隧道的主要方法是爆破。每30-40個華工組成一個工程隊,由一個愛爾蘭工頭帶領。工人每天三班倒,每班工作八小時,工頭則12小時換一次班【8】。也有文獻稱華工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每周工作六天【9】。在開挖海拔最高也是最困難的Donner Pass隧道時,公司特別雇傭了來自英國享有盛名的Cornish 礦工 (注解1)。華工從隧道的一頭開掘,Cornish礦工從另一頭。工程總負責人克拉克(Charles Crocker,注解2)對華工的工作非常滿意。他描述這一試驗結果說:每個星期天的早上我們來量兩邊的進展。中國人這邊每次都比Cornish礦工進度快,沒有輸過一次【10】。 

圖七.  在尚未完成的8號隧道外的華工  來源: http://cprr.org/Museum/Steve_Heselton/_h204.tunnel8_sh.html

經過將近兩年艱苦卓絕的努力,鐵路終於穿過了內華達雪山,進入相對平緩的內陸高原盆地Great Basin。最初的四十英裏全是沙漠,沒有水源更無人煙。越過這區域到達洪堡窪(Humboldt Sink),東來的洪堡河流到這裏耗盡了最後一滴水,最終也沒到達海洋。從這裏鐵路沿著洪堡河河穀向東,穿越Great Basin。

在高峰期間築路的華人勞工超過萬人,工程技術人員中卻幾乎沒有華人。1868年9月,當中央太平洋鐵路修到溫尼馬卡的時候,陳宜禧(Chin Gee Hee)正流落到此。幾年前,他隨回台山探親的“金山伯”來到美國,幾經輾轉此時在一位鐵路工程師家裏做幫工。目睹荒漠上鐵軌不斷延伸,鐵馬呼嘯而來,他對鐵路工程產生了極大興趣,加入了中央太平洋鐵路的築路大軍,從雜工做起。在工程師的鼓勵和指導下,他開始學習鐵路工程。聰明又勤奮的他很快掌握了一定的技術,成為工程師的助手。內華達州博物館裏記載著他的事跡【11】。

高山上的罷工

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勞工中華人占大多數,公司也一直雇用著一定數量的白人。工資都是以當時信用最好的金幣發的,每個月的月底發給工人們(表一)。表麵數字上看來的同等工資其實是不同等的:公司給白人勞工提供食宿,華工的卻要自己負責。華工從早幹到晚,工作時間經常超過十小時。白人工頭經常粗暴地對待華工,引起華工廣泛不滿。

表1 中央太平洋鐵路工人人數及工資, 1864-1869

年份

華工人數

每月薪水

白人人數

每月薪水

1864

極少

不詳

1200

$30

1865

7,000

$30

2,500

$35

1866

11,000

$35

2,500 - 3,000

$35

1867

11,000

$35

2,500 – 3,000

-

1868

5,000 – 6,000

-

2,500 – 3,000

-

1869

5,000

-

1,500 – 1,600

-

來源:Testimony of J. H. Strobridge, US Pacific Railway Commission, pp 3139-41, as printed in Stuart Daggett: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Pacific, p 70.

1867年6月25日, 薩克拉門托東麵大約90英裏處,在Cisco到頂峰之間積雪仍未化盡的內華達山上開挖隧道的3500名華工井然有序地放下工具,走出工地,這就是曆史上記載的第一次美國華工的罷工。罷工的組織者至今不詳。華工推舉代表向公司提出三條要求:1 . 每天的工作時間不超過十小時;2. 工資從每月35美元提高到40美元。3. 工頭不得打工人,保障工人找其他工作的權利【12】【13】。

冷靜而有組織的罷工使公司大吃一驚。公司先是打算雇傭不久前獲得自由的黑人來取代華工,這招行不通後馬上停止了供給華工糧食和各種生活用品,聲稱解雇全體罷工的華工,並拒絕給他們提供返回山下的交通工具。華工們被困在高山上,無吃無喝 也無法離開營地。八天之後饑餓的華工不得不同意複工,中央太平洋鐵路最後也不得不將他們的月工資提高了兩美元【14】。

接軌之後去何方

1869年5月10日,來自東西兩方的鐵路在Utah的Promontory 接軌, 宣告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建成。

圖八 a. 現在的Promontory,Utah,作者攝於2018年

圖八b. 岩石上還留有當年開山遺跡,作者攝於2018年

圖八c. 這個地方稱為中國門,紀念將鐵路修到這裏的華工。作者攝於2018年

這條鐵路不僅將東西兩岸連接起來,也給沿線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溫尼馬卡地方誌稱“鐵路將外麵的世界帶給溫尼馬卡,也將溫尼馬卡呈現在世界麵前。有了這條鐵路,洪堡郡(Humboldt County)中心搬到了溫尼馬卡, 今後這裏一定會繁榮起來。”洪堡河穀牧場的牛仔自豪地展望:“以後三藩市餐館裏的牛肉都將是我們這裏出產的。”第一列火車經過小鎮那天,人們興高采烈,聚到街上喝酒、朝天開槍,以西部特有的方式大肆慶祝了一番【15】。

金釘甫落,沿線居民還沉浸在展望未來的喜悅中,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大斧一揮,除了幾百名留在沿途各站的維修人員之外,解雇了絕大部分華工。這些華工的下落如何?

築路人行天下

一部分華工繼續在西部各州建造鐵路。南太平洋鐵路公司雇傭了一批華工,將北加州的鐵路線延伸至南加州,給南加州帶來1880年代的迅猛發展和繁榮【16】。1870年北太平洋鐵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 Railroad)在現在的華盛頓州卡拉馬 (Kalama) 建立基地,計劃從這裏向北修築鐵路與從明尼蘇達州開始向西推進的北太平洋鐵路接軌,也招收了大量華工,卡拉馬甚至有了一座被稱為中國園 (China Garden)的唐人街。有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華工走得更遠,北太平洋鐵路蒙大拿州段,阿拉巴馬到田納西州的Alabama and Chattanooga 鐵路,孤星州的Houston and Texas鐵路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加州和內華達州的礦山需要修建與大陸鐵路主線連接的支線。1875年內華達縣窄軌鐵路開工,承包商雇傭了300名華工,招不到更多華工情況下不得已又雇了150名白人。人們說:每月掙26美元的中國勞工,勤勞刻苦又自律, 工作時間長也不抱怨;而每月拿30美元的白人勞工到發薪日去喝酒,一醉就是好幾天。不需多想就明白,這條鐵路主要是靠華工完成的【17】。

三角洲的墾荒者

沒有繼續留在鐵路行業的隻好改行謀生。加州中部聖華金河和薩克拉門托河匯流地帶的三角州地勢低窪,西麵有海水倒灌,春天融雪季節洪水頻繁,形成一片麵積數百平方英裏的沼澤,無人居住,隻有燈芯草、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雜生灌木在其中自生自滅。農場主看上了這片富含腐殖質的土地,用賤價從政府手裏買來。大陸鐵路修好以後,加州的農產品在東部大城市的市場上大受歡迎,開墾這片土地有利可圖,需要的隻是廉價勞動力。很多曾修築過大陸鐵路的華工轉而成為了開墾三角州的農工。來自廣東農村的他們有排水造田的經驗。華工們趟著泥水,斬斷糾結在一起的草木,疏浚水道;修建河堤,安裝閘門,在三角州上用圍堰圈出一座座島嶼,開出一片片良田。除了種蔬菜、水果以外,這裏具有豐富水源的土地還適合種稻,加州稻米農業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直到今日,薩克拉門托南麵仍能看到大片水田。這項工程雖然沒有大陸鐵路那樣著名,同樣給加州帶來了重要財富。

圖九. 今天的三角洲渠道規整,農田富饒,加州90%以上的農產品來自這個地區。圖片來源: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 https://www.kcet.org/redefine/understanding-californias-bay-delta-in-63-photos

高山礦區伐木工

另一個有大量華人的行業是與礦山及鐵路密切相關的伐木業。內華達州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但是白人把持的工會不準華人直接參加開采。開銀礦需用木材做巷道支架,砍樹、集材、運輸下山、送到鋸木場、將剩下的枝杈賣給礦工取暖等等,每道工序都需要大量人力。文獻記載華人在伐木業一度處於壟斷地位;1880年代在內華達雪山森林的伐木工中有70-80 %是華人,其中不乏改行的鐵路華工【18】。另外一些華人勞工轉入了服務業。除了大家熟知的洗衣業,華人也在白人家裏做廚師、傭人等。

從華工到勞務承包商

這一時期華工中階層分化變得更為明顯。鐵路修建期間華工中已經出現頭目,管理華工的日常生活事務並且與公司打交道。此種經曆培養了他們的領導和交流能力,鐵路完工以後他們中的許多人轉變成為勞務承包商。舊日的勞工兄弟不懂多少英文,他們幫著找工作。鐵路公司、農場主、伐木業需要華工的時候也往往找到他們。除了傭金,他們也開商店,給華工提供吃住行日常必需品。這種兩頭通吃的地位使他們在短期內得以比普通勞工快得多的速度積累起一定財富,從華工轉變成華商,與底層的勞工拉開了距離。他們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使他們能在以後的排華風潮中爭取到一定法律庇護,有些人得以全身而退,帶著多年積累下來的財富返回中國。陳宜禧就是其中的一個。

橫貫大陸鐵路完工以後,陳宜禧在伐木、港口等行業都幹過活;1873年他輾轉來到新興城市西雅圖。來自台山的同鄉陳誠學(Chin Chun Hock),介紹他加入當地很興旺的華昌公司(Wo Chong Company)做小老板。這個公司本來做進口生意,陳宜禧參加以後主要做勞務承包。他的最大客戶就是不斷需要華工的北太平洋鐵路公司。北太平洋鐵路東起明尼蘇達的聖保羅(Saint Paul), 西達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塔科馬和俄勒岡州的波特蘭, 是連接五大湖地區與太平洋出海口的重要通道。

圖十.  北太平洋鐵路路線,1882年9月  來源: Library of Congress

隨著這一工程的進展,對華工的需求大大增加,陳宜禧的事業也隨之蒸蒸日上。當時的勞務承包商除了招募外也要管理工人,負責安排食宿、發工資、報稅等。由於他對鐵路工程的熟悉,以後修建這一地區的大北鐵路(Grant Northern Railroad)、西雅圖-瓦拉瓦拉鐵路的時候,他都參加了勞務承包。做這些大項目使他的公司在工商界名氣越來越大,他也逐漸上升為華人社會的領袖人物。

1885年11月附近的塔科馬地區發生反華暴亂。在市政府支持下,暴徒們把華人驅趕到火車站,強迫他們沿著這條12年前主要由華工建成的鐵路離開,並燒毀了他們的店鋪房屋。西雅圖的華人也被波及。陳宜禧迅速用電報向三藩市的清領事館報告情況、要求保護,並且詳細地記錄了華人財產遭受的損失。後來清政府得以根據他的記錄索取到賠償。陳宜禧在西雅圖繼續經商到1904年左右,以後他將在美國的生意留給兒子和女婿,自己回到中國【19】。

中國早期鐵路建設和海歸華工

十九世紀中期,洋務運動(1861-1995)在中國興起,鐵路屬於從西方引進的科學技術中最為重要的項目之一。清朝第一條國有並長期營運的鐵路唐(山)胥(各莊)鐵路於 1881年建成;1893年這條鐵路延伸到天津至山海關,改稱津榆鐵路。海歸的華工們在這條鐵路的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1896年美國在天津的領事Sheridan P. Read 在一份報告中詳細介紹了這條鐵路的曆史和當時運營狀況,特別提到員工中有掌握中英雙語的中國人員。1896年2月 工程新聞與美國鐵路會刊 (Engineering News and American Railway Journal) 登載了這份報告的摘要,在注釋中指出:“修築這條鐵路的工人曾經在加利福尼亞、內華達和猶他修建過貫通大陸鐵路,也修建過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通往北方俄勒岡和南方洛杉磯的鐵路”【20】。遺憾的是我們至今還沒有找到他們的名字。

上文提到的陳宜禧是對中國鐵路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位海歸。回國以後他主持建造了寧陽鐵路。這條位於中國廣東省新寧(台山)和新會境內的鐵路全長59.3 公裏,1906年開工,1909年通車。修建鐵路的全部資金都由海內外華人自籌,其中陳宜禧等從海外籌集的資金就有270多萬銀元【21】,工程技術人員和築路工人也都是華人。台山市特地為他立碑塑像,紀念他對中國鐵路事業和家鄉的傑出貢獻。

圖十一.  位於寧城車站旁的陳宜禧銅像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新寧鐵路

二十多年前在加州伯克利的一個中國餐館裏,老板告訴我此地曾經是美洲大陸鐵路的一個車站,他的祖先就是修築那條鐵路的華工。時光荏苒,一百五十年過去了,有了高速公路、飛機、物流網,但是鐵路的使命遠遠沒有終結。今天在西部的廣闊大地上、群山中,仍然可以看到兩三個機車推拉著長度幾英裏、車廂數百節的火車,將集裝箱、石油產品、重型機械等送往各處。Amtrak還提供芝加哥到三藩市、洛杉磯以及沿著太平洋海岸線的旅遊線路,旅人可以舒適地盡賞沿途壯麗風光。所有這一切不能不感謝流血流汗建造鐵路的前輩華工。

“他們用生命告訴我們,

對任何命運都敢於擔待。

而當離開的時候,

留下腳印在時光的沙海。”(注解3)

 

華工前輩們有的無聲無息地故去了,有的在排華浪潮中被殺害、被趕走了。這條鐵路是他們留下的不可磨滅的證據: 沒有華工,就沒有這條橫貫鐵路,就沒有今天統一、強大的美國。1999年4月29日,來自加州的議員John T. Doolittle 在眾議院的演說中明確指出:華工們拿著微薄的工資,在凜冽寒天裏、艱險的工作條件下胼手胝足,建成了這條鐵路。沒有他們的努力,國家的發展和前進必推遲多年。華工們的貢獻絕不可低估。由此他向華人社會深致敬意【22】。

華工前輩的曆史功績永垂不朽。

圖十二,Great Basin中與I-80公路並行的火車。 作者攝於2018年

 

注解:

  1. Cornish Miners康沃爾礦工:英格蘭西南角的康沃爾郡(Cornwall)有上千年開發錫礦和銅礦的曆史,那裏的礦工被譽為世界上最早也最能幹的開鑿隧道者。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有康沃爾礦工 移民到美國西部。
  2. Charles Crocker 查爾斯 克拉克: 中央太平洋鐵路四巨頭之一,鐵路施工總監,他的公司 Charles Croker &Co. 是中央太平洋鐵路分包商,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南太平洋鐵路公司。
  3. 集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朗費羅)人生禮讚 (A Psalm of life) 詩句,作者譯。

注釋:

  1. Samuel Montague, Report of the Chief Engineer upon Recent Surveys and Progr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of California." December, 1865. Courtesy of Lynn D. Farrar. http://www.cprr.org/Museum/Chinese.html
  2. Mae H. B. Boggs, My Playhouse Was a Concord Coach (Oakland, 1942): 310.  Quoted from the June 15, 1858, issue of the Sacramento Union.
  3. Southern Pacific Relations Memorandum: The Chinese Role in Building the Central Pacific, Jan. 3, 1966. 
  4. Charles Nordhoff, California, a Book for Travelers and Settlers (N. Y., 1873): 189-190.
  5. John R. Gillis, "Tunnels of the Pacific Railroad." In Van Nostrand's Eclectic Engineering Magazine, January 5, 1870, 418-423.
  6. Mark McLaughlin, Reign of The Sierra Storm King: A Weather History of Donner Pass, P7
  7. Iris Cha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 Penguin Group USA, 2003): 60.
  8. George Kraus, Chinese Labor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acific, in Utah Historical Quarterly, Vol 37, No. 1( Winter 1969): 41-49.
  9. Zhang,2003: 61.
  10. Ronald Takaki: Stranger from a Deferent Shore: A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 (Boston: Little Brown, 1990): 84.
  11. Nevada State Museum Exhibit,Las Vegas, 2018.
  12. Steven M. Graves: The Impact of the Railroad: The Iron Horse and the Octopus: 11, http://www.csun.edu/~sg4002/courses/417/readings/rail.pdf
  13.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http://web.stanford.edu/group/chineserailroad/cgi-bin/wordpress/faqs
  14. Peter Kwong and Dusanka Miscevic: Chinese America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Oldest New Community (New York: New Press, 2005): 55.
  15. J. P. Marden:The History of Winnemucca, The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http://cprr.org/Museum/Winnemucca_Marden.pdf
  16. Graves: 9.
  17. Bob Wyckoff:  ”Grass Valley’s Chinatown; not forgotten” in The Union. August 21, 2006.
  18. Sue Fawn Chung: The Chinese and Green Gold: Limbering in the Sierras, June 2003.
  19. Willard G. Jue, "Chin Gee-Hee, Chinese Pioneer Entrepreneur in Seattle and Toishan", The Annals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1983, 31:38.
  20. The First Railway in China, Engineering News and American Railway Journal, Feb. 17, 1896.
  21. Lucie Cheng and Liu Yuzun with Zheng Dehua, “Chinese Emigration, the Sunning Railw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ishan” in Amerasia Vol 9, No1 (1982): 59-74.
  22. Archive:gov/us/fed/congress/record/1999/apr/29/1999CRE822A [Congressional Record: April 29, 1999 (Extensions); Page E822.

美華聯盟擁有美華史記版權。部分或全文轉載需要書麵授權。侵權必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